回到頂端
|||
熱門:

馬世芳的披頭八講筆記:內爆、分裂、漸行漸遠(1968)

欣傳媒/ 2015.06.03 00:00
馬世芳口述 / 阿哼紀錄

內爆、分裂、漸行漸遠(1968)

來自英國利物浦,風雲六零年代的披頭四(The Beatles),是沒落大不列顛帝國的現代國寶,也是搖滾樂歷史上,巨大到忽略不了的身影。你就算沒聽過他們的歌,也一定聽過他們的名字。這四位團員不僅曾用樂器「入侵」美國,也席捲了世界。半個世紀過去,影響力未曾中斷。

為什麼我們還在聽披頭四?披頭四到底有什麼迷人的地方?由93巷人文空間與欣講堂共同主辦的「披頭八講」,找來知名DJ、樂評人馬世芳帶您坐上時光機,回到那個西方青年文化裂土迸生的時代,一同見證披頭四從合力征戰到最後內爆分裂的過程,同時解析他們音樂裏歷久彌新的才華。

欣音樂將每周更新當天講題的筆記,為錯過講座或著想複習講座內容的樂迷們留下紀錄。

《花椒軍曹》之後的披頭四,儘管音樂沒有走下坡,關係仍持續滾到谷底,不見起色。

1967 年底,經紀人艾普斯坦開心地對披頭四說:「我幫你們爭取到了好機會,你們可以在全球第一個衛星實況轉播電視節目 Our World,以英國代表的身分表演。你們要為這特殊的場合寫一首歌!」披頭四當下態度冷感,頗令艾普斯坦傷心,但他們還是答應參與了。

寫歌的責任落到藍儂身上,他們的歌將透過電視傳到 26 個國家,四億人的耳目之中。那是沒落的大英帝國透過流行文化的軟實力翻身,搖擺倫敦(Swing London)風潮席捲世界的年代。當別國都在跳民族舞蹈,唯有英國派披頭四演出新歌,真是太屌了!

他們表演的那首歌,正是琅琅上口的〈All You Need Is Love〉,當你要向全世界文化背景、語言大不相同的觀眾傳達一個最簡單的概念,「愛」通常是最好的選擇。〈All You Need Is Love〉的歌詞簡單,節奏卻不簡單,不斷地跳拍,可聽起來又順理成章。

當天表演,他們的音樂一部分是預錄好的,一部份是在 Abbey Road Studio 現場演出。鼓手林哥回想那時,只覺得掛在身上的珠珠好重;而藍儂在轉播開始後,來不及把口香糖吐掉。整組管絃樂團都入了鏡,Mick Jagger 等名人好友也都在。

▲The Beatles - All You Need Is Love

只要有愛,甚麼事情都可以辦到。〈All You Need Is Love〉成了從美國舊金山崛起,嬉皮「愛之夏」(Summer of Love)的主題曲、背景音樂。在越戰陰影頻頻逼近的時候,「愛」成了關鍵詞,成了具有革命力量的單字,他們對此深信不疑。這樣的信念,過了四五十年後想想,仍舊叫人感慨,我們也多麼想這麼相信啊?

物質富裕但心靈空虛者眾,嗑藥沒用,女人想要就有,成名甚早的披頭四也不例外。1967 年,他們輾轉認識了 Maharishi(1918-2008),這位常常笑,推廣「超覺靜坐」的印度上師成了他們的心靈寄託(就像許多政商名流喜歡接觸白龍王、星雲法師、聖嚴法師、達賴喇嘛一樣)。而當他們在跟印度上師學道時,經紀人艾普斯坦傳來了猝逝的消息,年僅 32 歲。

艾普斯坦的死是歷史懸案。有人說是他嗑藥過量;有人說他過分焦慮,因為披頭四不巡迴了,他也覺得自己常下錯決定讓錢溜走,深深體會到自己的無能;另有一說是,艾普斯坦的同志身份與諸多男性之間的不清糾纏,導致他常被人寫黑函,被霸凌過頭,受不了這樣的生活。

無論如何,失去了這樣一個經紀人大哥哥,正標示了披頭四樂團發展將由盛轉衰。在接收到惡耗的當下,四人都露不出好臉色。彼時 Maharishi 還常開導他們,要保持微笑,不要帶著負面能量,不然糟糕的能量會跟著艾普斯坦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The Fool On The Hill〉與〈I Am the Walrus〉

喬治因為創作能力被壓抑而心緒煩悶,而藍儂整天嗑藥茫茫,林哥又沒什麼個人主張;艾普斯坦過世之後,麥卡尼覺得自己有責任要擔負起團務。於是在 1967 年,他提出了一項新企劃:做一部有趣的電視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

在該部電影裡,披頭四找了幾個怪模怪樣的朋友,一團閒雜人等租了一輛迷幻花紋巴士,開往鄉下,一路上邊移動邊玩......。這故事拍出來能看嗎?

《Magical Mystery Tour》在那年冬天上映後惡評如潮,是披頭四的滑鐵盧,是他們出道以來,第一個栽跟斗的創作計劃。麥卡尼也曾狡辯,若當時的電視是彩色的,就不會那麼難看了;而事實卻是,他們高估了自己跨專業領域的能耐。

當然,只要有錢就還能賠,若沒有反省,設定停損點還開公司,那只會更慘,披頭四之後就會這麼做。而回來講《Magical Mystery Tour》,它至少留下了一張還不賴的原聲帶,經典級的單曲都收錄其中,儘管封面醜地恐怖,無論字體還是中間的四隻怪物...。

《Magical Mystery Tour》裡有一首歌,正是在描述他們的精神領袖 Maharishi。麥卡尼所寫的〈The Fool On The Hill〉當中的「Fool」並非貶抑,而是指大智若愚的人,他認為那些嘲笑 Maharishi 愚蠢的人,都沒有看到他真正的模樣。此曲清新清澈,旋律曲曲折折,和弦進行乃大師手筆。

▲The Beatles - The Fool On The Hill

〈I Am the Walrus〉則是披頭四後期,藍儂的代表作之一。當他初次唱這首歌錄音室的大家聽時,所以人都愣住了,因為這首歌幾乎只有一個音。馬丁再次擺出被藍儂整到的無奈臉,可之後透過他的巧手,這歌變成經典。

〈I Am the Walrus〉的靈感故事如下:藍儂喜歡玩歌迷來信抽獎,有一天,他抽到一封信,信上的學生寫道,自己中學老師會在課堂上,要大家分析披頭四的歌詞。藍儂覺得這也太噁爛了吧?於是篤定要寫一首沒有人看得懂的胡鬧歌詞,寫完以後還跟當時來拜訪他的老友,前採石工人樂團成員 Peter Shotton 說:叫他們把這首歌拿去分析好了!

Peter Shotton 回憶,這歌歌詞寫作,是他和藍儂在中二少年時期,喜歡亂唱甚麼,把黃色卡士達醬跟綠色泥漿派跟死狗眼珠攪和在一起的噁爛玩笑歌詞。有許多只有藍儂自己知道的哏,譬如「I am the eggman」這句,甚麼是蛋人?後經考證,原來是當時的骨肉皮(groupie),和搖滾樂手們玩鬧時,會把蛋打在自己身上的鹹濕招數...。

除了歌詞難解,這首歌的編曲也厚地穿不透。藍儂要求 16 個和聲亂唱,甚麼嘻嘻呼呼哈哈都出現了,把大家累個半死。此外,他還喜歡偶發藝術,於使搬來收音機,亂轉看什麼能錄進去,結果錄到了李爾王的部分台詞。而到了結尾,則有一組能產生無限盤旋向上錯覺的固定和弦進行,很酷。

▲The Beatles - I Am the Walrus

此歌歌名出自《愛麗絲鏡中奇遇記》,其中有一組角色是海象和木匠。不過,藍儂事後才知道該書作者路易斯卡羅是在諷刺資本主義,而其中的海象是壞蛋,木匠是好人,一時只覺得:「Shit,我選錯角色了。」不過唱成「I am a carpenter...」也很怪就是了。

1967 年 11 月,《Magical Mystery Tour》原聲帶發行前,〈I am a Walrus〉就跟麥卡尼的〈Hello Goodbye〉一同發了單曲。這歌歌詞有夠瞎,影像也很鏘。他們穿起了軍樂隊,藍儂還偷偷模仿貓王,一群人甚至扮起過去的西裝造型,玩得不亦樂乎。

▲The Beatles - Hello Goodbye

經典動畫《黃色潛水艇》;藍儂愛上小野洋子

1968 年,披頭四成立 Apple 公司,文化精品店。他們按照會計師的建議,與其繳稅,不如轉投資,透過交叉持股、多角化經營等招式避稅。他們在街角把整面外牆塗成迷幻花紋,引來抗議,過一個月便還原了。Apple 後來成立唱片、電影、出版等各種藝術部門,披頭四事必躬親,不假手他人經營,結果弄地一塌糊塗。

同年,他們也和米亞法蘿、米亞法蘿的妹妹等人,一同到印度去靈修。林哥因為身體虛弱,怕腸胃適應不了印度食物,而帶上一整箱的英國豆子,吃完就回家了。麥卡尼也沒有太大的興致,很快就離開,留下了其他兩位披頭。藍儂在印度沒有藥可以嗑,精神慢慢變好,沒事就彈彈吉他寫歌,十幾首作品成了白色專輯的基礎。

7 月,《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動畫電影發行。披頭四在當時常常被畫成卡通,可卡通故事都很瞎,很無聊,唯獨《黃色潛水艇》成了永恆經典。這部動畫的執行團隊是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輕藝術家,他們為電影中出現的每一首歌,量身打造特定風格的畫風,譬如開場的〈Eleanor Rigby〉,配的是一座陰暗潮濕,烏煙瘴氣的城市,待在這座城市裡的人似乎都不怎麼快樂。

▲The Beatles - Eleanor Rigby

他們過去錄過,但覺得不夠好放到專輯裡的舊作,也都丟到這張原聲帶裡;起初連配音的興趣都沒有,因此拍攝單位另請他人來模仿披頭四的口音。最後本尊還是在電影最後現身,也算是有參與到這部經典了。

▲The Beatles - All Together Now

藍儂與第一任妻子辛西亞藍儂,是奉子成婚的,而他們婚後 7 年,正是披頭狂潮崛起的時段。忙碌的藍儂自然冷落了辛西亞,也常常有婚外情,可直到 1968 年,藍儂愛上小野洋子(Yoko Ono)之後他們才正式離婚。

小野洋子是日本明治時代的名門後裔,14 歲時舉家遷至紐約,在遇到藍儂之前就是美國前衛藝術圈的知名藝術家。小野洋子的特別在於,她不僅是個黑髮黑眼珠的東方人,還是女人;西方對於東方的成見已經很深,若再加上性別偏見,可見小野洋子衝地有多麼前面,多麼惹眼。

小野洋子原本也不熟披頭四,頂多記得有一位叫林哥的(因為 Ringo 聽起來很像日文的『蘋果』),後來為了募款,而向社會賢達發出看展邀請,藍儂才抓了一個工作空檔跑去看。小野的作品很酷,譬如有一間房間全部都展示著劈成一半的東西(床、椅子等等);或是要你花兩百英鎊看一顆蘋果爛掉。

小野洋子作品中的幽默感吸引了約翰藍儂,而真正讓他喜歡上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是「一把梯子」。這把梯子很長,在梯子的頂端擺著一幅小畫,此外還有一條鍊子,繫著一支放大鏡,懸吊在一旁。簡言之,你必須攀上那梯子,拿起半空中的放大鏡才能看見畫的內容。藍儂爬上梯子,透過放大鏡看見了小字「Yes」時鬆了一口氣。他想:還好上面寫的不是「No」或著「去你的」之類的話。

這次展覽後,藍儂會趁老婆不在,邀小野回家滾床單,從今以後,藍儂和小野洋子不曾分開,無論公開或私下場合總出雙入對,連到錄音室也一樣。此舉對當時已經開始鬧不合的樂團,也產生了一些影響。

〈Hey Jude〉與〈Revolution〉

1968 年 8 月,Apple 唱片公司發行了它的第一張 45 轉單曲唱片〈Hey Jude〉與〈Revolution〉。〈Hey Jude〉是麥卡尼為了安慰藍儂的兒子朱利安,而寫的歌,被譽為人類流行音樂上最成功的十首歌曲之一。同時,它也是披頭四最暢銷的單曲,是英國榜上,當時長度最長的作品,全曲七分鐘,後四分鐘還都在「NANANA」。

這張單曲的廣告文案超屌,只有簡單的幾句話:「約翰、保羅、喬治和林哥他們有新歌!一首長達七分鐘的單曲〈Hey Jude〉以及翻面後的〈Revolution〉。說地夠多啦。」言簡意賅,就是要你快去買的意思啊!

披頭四為了這首歌到電視上宣傳。畫面裡的他們和一堆路人大合唱時看起來一派和諧,然而,在錄音室裡的狀況卻非常糟糕,他們彼此會互相指責,互相看不順眼。不過在錄〈Hey Jude〉時,麥卡尼想要改掉「The movement you need is on your shoulder」這句歌詞,卻被藍儂瞪了一眼制止,他說:這句歌詞是這首歌裡最好的一句。今後,無論是演唱會或倫敦奧運,麥卡尼都會帶大家合唱這首歌收場。

▲The Beatles - Hey Jude

單曲另一面的〈Revolution〉是藍儂對現實回應的歌曲。六O年代末,全球爆發學潮,中國掀起文化大革命,金恩博士與羅伯甘迺迪接連遇刺,誰都無法完全置身事外。在這首歌裡,藍儂表達了對暴力革命的保留態度,他會把「you can count me out」唱成「you can count me out in」,顯示自己的舉棋不定,他對激進左派有所批判,因為當時真有人會扛著毛澤東像上街。可七O年代後的藍儂,還是往某條激進的革命路線走去了。

〈Revolution〉電吉他破音超過了一般的負載程度,讓人覺得很暴躁,這歌有快板的單曲版,也有慢板的〈Revolution 1〉,此外,還有收錄在《White Album》中的打散版〈Revolution 9〉,用拼貼的方式製成。藍儂超級愛〈Revolution 9〉,麥卡尼卻痛恨死這首歌了。

▲The Beatles - Revolution

在當時還有一件具有時代轉折標誌的事件,藍儂與小野洋子在林哥的公寓被警察突擊,屋內因搜出大麻而被抓,小野洋子則在這次事件中過度驚嚇,因而流產。此事件可視為,六O年代末的當權者開始壓制反抗之心,成人勢力反撲年輕人的其中一段插曲。

純白的同名專輯《The Beatles》之大家錄得很痛苦

一張雙碟四面的「白碟」(White Album)正式名稱為《The Beatles》,封面由知名普普藝術設計師 Richard Hamilton 設計,他最有名的作品,正是那張常收錄到中學美術課本中的拼貼畫〈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變的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Richard Hamilton 眼見《花椒軍曹》的封面已經那麼厲害了,反其道而行,設計了一張全白封面,只剩中間的專輯名稱「The Beatles」的字樣打凸出來,並且在右下角印上流水號碼。這流水號碼原本是種反諷,是把「編號」這種限量版的概念用在大量生產的唱片上,從而消弭掉限量的意義。可超乎設計者所想的是,這編號也能兌現價值,且時至今日,號碼越小的越貴。

2008 年,曾有一張 5 號的白碟出現在市場上,以 19,201 英鎊(約台幣 98 萬)售出。雙片裝的白碟內含四人的大頭照與和人一樣高的大海報。製作人馬丁曾希望披頭四從 30 首歌中挑幾首好的出來,可沒人要搭理,因為誰也不想犧牲自己的歌。而若讓聽過這 30 首歌的樂迷去挑選,一千人大概也會有一千個答案。

白碟的錄音過程,披頭四各做各的,麥卡尼、喬治、藍儂三個人,分頭在三間錄音室工作,偶爾互相支援當對方的伴奏樂隊。他們毫不留情地互相指責對方的作品,小野洋子還會偶爾開口表達意見,更讓大家厭煩。

最早受不了的是林哥,他在錄音間沒事就玩玩牌,翻翻漫畫書,他一向沒有太多意見,可錄音室的氣氛實在糟糕透了,有天回家後便宣布退團了。沒了鼓手,麥卡尼有一陣子乾脆自己當起鼓手,可後來還是拜託林哥回來。林哥回來的那天,他的鼓上面擺滿鮮花,亂感動一陣。

製作人喬治馬丁也中途放棄過,錄音師艾莫瑞克做到一半正式辭職不幹。艾莫瑞克曾因為《花椒軍曹》拿下葛萊美獎,而今他的離開,更確認了錄音室裡的傳聞:跟披頭室錄音很慘,不僅得犧牲個人時間,還要忍受他們的爭執對抗與精神凌虐。

在這樣糟糕的錄音過程下,白碟仍成了曠世經典。這張專輯就像是格局離奇的怪房子,什麼風格都有,從老奶奶舞曲到重金屬,從軟調流行歌到實驗音樂。只能說,純白封面與披頭之名取的好,因為沒有任何畫面或一句話,能夠統一說明這張專輯的內容。

白碟中的經典歌曲

開場曲〈Back In the U.S.S.R〉是描寫冷戰時代,蘇聯觀光客回老家很快樂的諷刺之歌,麥卡尼在這歌炫了鼓技。等到之後蘇聯逐漸開放,能去當地演出的樂團都會唱這首歌...。

第二首〈Dear Prudence〉則是獻給米亞法蘿的妹妹,還記得她有跟著樂團到印度靈修嗎?米亞法蘿的妹妹為了超前進度,每天加倍用力地打坐冥想。藍儂覺得她太認真啦,便寫這首歌邀她出來玩。〈Dear Prudence〉如夢似幻,有著緊緊鄉年的鼓與貝斯,尾奏再次展現鼓手麥卡尼的功力。

▲The Beatles - Dear Prudence

〈Ob-La-Di Ob-La-Da〉被藍儂認為是老奶奶的狗屎歌,一點也不想參與麥卡尼的這首歌。沒想到某天,他嗑藥嗑昏頭,到錄音室猛敲剛琴並說這歌就該這樣彈,就決定這歌的編曲了。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是喬治的畢生代表作,他找來了好友 Eric Clapton 彈獨奏,Eric 遂成為第一個到披頭四樂團專輯裡彈吉他的人。到現場還戰戰兢兢的他,竟用那把 Les Paul Lucy 彈出了生平最偉大的 solo。

▲The Beatles -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Happiness is a Warm Gun〉每段的拍子都不一樣。歌名源於藍儂看到馬丁丟在錄音室的打獵雜誌,「有餘溫的槍」不僅代表它曾射殺獵物,也具有某種性暗示。而僅用一把木吉他伴奏的〈Blackbird〉則是麥卡尼題獻給美國黑人的打氣之歌,尤其是女性(Bird 在英國代指女生),盼望他們能夠獲得自由,末段還有可愛的鳥鳴聲。

一分多鐘的短曲〈I Will〉,用聲音演唱貝斯(阿卡貝拉?),是麥卡尼一貫起伏精巧的甜曲。而〈Julia〉既是藍儂獻給「拋棄他兩次」的母親,同時也獻給了另一位生命中重要的女人,小野洋子的歌,歌詞裡唱到的「Ocean Child」直譯成中文正是「洋子」阿!此歌有超級厲害的轉調,可見藍儂的作曲功力並不會輸麥卡尼。

▲The Beatles - Julia

〈Helter Skelter〉是披頭四的重搖滾作品。某天,麥卡尼讀到一篇嫌棄 The Who 專輯太吵的樂評,於是他寫下這首也很吵的歌作為回應。「Helter Skelter」是英國人稱的一種離心離地的遊樂設施,可到了美國,卻被曼森(Charles Manson)聽出了血洗屠殺的預言,並展開曼森家族的虐殺計畫...。

聆聽白碟最好的方式就是靜靜坐下來,從第一首照順序聽到最後一首,穿梭於這張在團員焦慮不合的氣氛下,完成的長篇鉅作。下一集,披頭四將交出他們在樂團裡的諸多最後一次,宿命般的分裂,究竟是由誰先開始的呢?

▲The Beatles - Helter Skelter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