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八年浴血 中華民國和平貢獻國際肯定

中央廣播電台/季 平 2015.05.29 00:00
適逢中華民國對日本抗戰勝利暨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屆滿70週年,相關各國以不同形式的活動進行慶祝或紀念,再次喚起世人對這段辛酸血淚史的痛苦回憶。八年艱苦抗戰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堅毅和韌性,不僅為自身爭取到獨立與自由,更為二次大戰及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從而提升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

◎德日擴張主義 二戰爆發主因

二次大戰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全球性戰爭,總計奪走了6,200多萬條人命,約占當年全球人口的2%。這場戰爭起因於德國的納粹主義和日本的軍國主義。

二次大戰有4大主要戰場,分別為中國戰區、太平洋戰區、歐洲戰場,以及非洲戰場。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歐洲戰場和非洲戰場的戰事皆與納粹德國、義大利的侵略野心直接相關。

中國戰區和太平洋戰區的戰事則是因為日本妄圖奪占他國的資源和土地以整軍經武而起。

◎美國參戰 中國同盟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隊在中國河北省宛平縣蘆溝橋附近製造事端、進行挑釁,史稱「七七事變」,先總統蔣公發表廬山談話,呼籲全民展開抵抗日軍侵略的艱苦作戰。

中國軍民浴血抗戰,粉碎了日本所謂「三月亡華」的白日夢,日軍進退兩難;為了奪取外國資源支撐軍事侵略計畫,並且防範美國的介入,日軍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美國太平洋軍事基地珍珠港;這項失策之舉反而引來美國參戰。

中華民國隨即正式向日本宣戰,並與美國、英國、蘇聯組成同盟國家,攜手對抗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為主的軸心國家。抗日作戰自此成為二戰中的重要一環,中華民國接受美國的支援,國軍也開始赴海外、與盟軍一起並肩作戰。

◎牽制日軍主力 中國贏得尊敬

1942至1945年,中國遠征軍馳援駐防緬甸的英國部隊,殲滅數萬名日軍,仁安羌大捷享譽國際。國軍在緬甸英勇協同作戰,破壞了日軍意圖在攻占緬甸之後繼續進占印度、與德國軍隊會合的陰謀。

於此同時,中國軍隊也在太平洋戰區的戰事中,與美軍相互支援及合作。

事實上,在太平洋戰爭發生之前,中國獨自抵抗日本侵略,已對至少七成的日本兵力產生牽制作用,阻撓或拖延日軍向蘇聯及東南亞擴張。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米德(Rana Mitter)的著作「被遺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指出,貧窮、低度開發的中國牽制了80萬名高度軍事化的日軍,同盟國得以在歐洲與亞洲雙線開戰並且節節獲勝,有很大的部分要歸功於中國持續與日本纏鬥。

◎與美英簽新約 中國地位提升

中華民國全體軍民英勇奮戰的表現與貢獻,贏得歐美盟國的肯定與尊敬。

1943年1月11日,二戰持續進行,美國、英國分別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平等新約」、「中英平等新約」,宣布放棄在中國的領事裁判權及內河航行權等。

領事裁判權廢除後,中華民國的司法權從此才完全獨立,政府將1月11日定為「司法節」。

其後,比利時、挪威、加拿大、瑞典、荷蘭、法國、瑞士、丹麥、葡萄牙跟進,中國終於掙脫不平等條約的百年束縛,國際地位大幅提升。

1943年底,蔣公應盟國邀請,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身分前往埃及,與美國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共同發表「開羅宣言」,確立中華民國的重要國際地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9日,中華民國政府在南京代表同盟國接受日本遞交降書,八年抗戰與二次大戰獲得最終勝利。

同年,聯合國成立,中華民國成為創始會員國及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與美、英、法、蘇平起平坐。

八年浴血抗戰,無論是在本土的國家保衛戰或是在海外對盟軍的協助,中華民族的角色與貢獻皆已寫入歷史,世代留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