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失憶症露曙光 科學家助鼠恢復記憶

中央廣播電台/林步昇 2015.05.29 00:00
根據28日發表的一項報告,研究人員運用光的刺激恢復老鼠的記憶,因而更加了解失憶症的機制。

失憶症在神經科學界引發不少爭議,部分學者認為是細胞受損所導致,使得記憶無法恢復,但也有學者主張記憶只是被阻隔開來,才會讓人想不起來。

這項發表於美國科學期刊(Science)的最新研究顯示,記憶其實沒有消失,只是無法被大腦取得。

曾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神經科學專家利根川進(Susumu Tonegawa)表示,「大多數的學者都支持貯存理論(storage theory),但是本論文顯示這個主流理論很可能是錯的,失憶症應該是提取記憶的能力受損」。

這項研究是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他們運用藍光脈衝來刺激名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的神經元;平日只要有視覺、嗅覺或味覺等刺激,這類神經元才會啟動,進而喚起記憶,不過科學家把特定蛋白質附著於這類神經元上,使其受到光刺激就會啟動。

一般來說,在記憶形成的期間,這類神經元的突觸(synapse)會強化。因此,研究人員注射一種蛋白質合成抑制劑(anisomycin)至老鼠體內,不讓突觸強化,以阻止記憶形成。

研究人員把老鼠分成兩組,實驗組有注射抑制劑,對照組沒有,兩組老鼠先後置於一個小房間接受電擊,之後再放回同一個房間,觀察牠們的反應。結果顯示,相較於沒接受注射的老鼠,體內有抑制劑的老鼠,回到先前遭到電擊的小房間,不會出現僵直的反應。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研究人員用光脈衝來刺激牠們的記憶痕跡時,即使放到不同的小房間,兩組都會出現僵直的反應。

這項研究讓科學家得以將貯存記憶的機制和提取記憶的機制加以分開。

利根川進指出,這項研究顯示,「記憶可能並不會被消除,而可能只是無法喚回,相關發現有助未來記憶機制的研究,甚至在臨床上恢復記憶」。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