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斜紋夜蛾 禁閉北美館行為藝術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5.22 00:00
圖說:北美館內工業製造充滿。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你今天踏入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會發現美術館成為一個工業製造場所,有磚牆、白色噴砂覆蓋廢棄日用品、木造模具拼湊出一座想像的城池,還有張碩尹行為藝術計畫《斜紋夜蛾》,從今天下午二時起,他在美術館展場禁閉於溫室,三天時間他以高蛋白的幼蟲為食,嘗試小型生態圈式的低碳生活。

台灣會成為「垃圾島嶼」嗎?面對現今能源緊縮、消費品繁盛的時代,過剩的工業製品及無止盡的能源消耗,促成快速的經濟繁榮,卻也造成寡頭利益結構,將環境風險轉嫁於下個世代。由北美館策畫《製造×意義》展,由18位/組臺灣藝術家聚焦能源消耗、環境現狀、社會公平及世代正義等議題,以創作、觀念、和行動參與,投射出當代藝術中關注與想像的未來生活願景。

展場猶如一巨大展開的文本,分為6大段落,各以一段文句作為引子。展覽的開端是人類龐大的工業製造系統及巨量消耗品。自蔡孟閶描繪石化工業重鎮高雄的煙囪及煉油蒸餾塔景象的《工廠》系列繪畫,穿過范曉嵐以白色噴砂覆蓋廢棄日用品的裝置作品《世界之無法想像》,便可遙望蕭珮宜繪出想像中太平洋由漂流垃圾組成的垃圾島景象《憂傷的美麗孤島》。「物之始終/人類文明的系統在欲望之海中,製造一座又一座垃圾島嶼」綜括了物品由製造、消費到廢棄、漂流,從工廠到垃圾場,再到藝術家的意象中終結的過程。

張碩尹行為藝術計畫《斜紋夜蛾》,最吸引觀眾駐足,藝術家除食幼蟲和葉菜,同時收集尿液經給水系統灌溉葉菜,建構小型生態園。「生活,生活,生活/除了鑲嵌於現實的經緯中,我們還可以自行創造那張意義之網」。

林厚成《既存於遠方的記憶》、范曉嵐《未竟之路》、楊哲一《山水》三件作品串起水平軸線,以紀實方式呈現臺灣西海岸填海工業區、東部海岸過度開發及海峽對岸臺資水泥廠破壞的礦山景致。「消逝•風景/地的盡頭是海,海的盡頭是岸,我們生長而它們逝去。」這正是現象紀實,但藝術家仍試圖以創作回應並彌補失衡的現狀,如楊哲一《造山》影像倒轉了數萬噸礦山的爆破過程,試圖在影像中逆轉地景的死亡;蕭珮宜《日常庸俗景觀》的浮世繪風格,是揭示人類無止盡地侵略、破壞大自然的優美警語。李旻軍│鄭安齊錄像裝置作品《城市風景》挪移展間窗景,並在即時播放的影像中以不斷上升的白色方塊覆蓋景色。逐漸消失的街景將在一日的盡頭,餘留下一片空白。

近年來從福島核災、國光石化、大埔農地徵收等社會矚目環境事件,促發了公民意識覺醒。袁廣鳴錄像作品《能量的風景》於核電廠及核廢料儲存場間推移的鏡頭,其詭譎顫慄的影像氣氛暗示著核能讓人憂懼的能量。張照堂《臺灣─核災之後……》傳達藝術家對核災的不安想像;杜珮詩《邁向幸福的十一個步驟》挪用加拿大緊急措施組織「核武生存的十一步驟」文本,以詼諧誇張的圖像彰顯平凡生活與真實災變之間的巨大落差。鄭崇孝一直以來使用回收畫布創作,探討人類、機器與環境之間的作用。

當代藝術作為社會的催化劑之一,藝術的能量將得以觸發程度不一的改變。《製造×意義》透過臺灣當代藝術家對於切身環境議題的觀察,透過藝術的介入及具創造性的視角,製造更有意義的未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