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扎耳放血治乾癬?治療五部曲別放棄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5.05.15 00:00

國人對乾癬治療存有許多錯誤迷思,1名23歲藍姓女子,6年前被診斷罹患乾癬,剛開始「接受西醫治療」,因為不喜歡外用藥膏的油膩感,以及口服藥物的反應不佳,轉而求助中醫,並嘗試以扎耳放血來排毒、再搭配外敷藥膏治療,詎料,症狀未改善且日益嚴重。〈影音提供/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雖然乾癬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呼籲患者別放棄治療。(攝影/張世傑)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北長庚醫院皮膚醫師黃毓惠指出,乾癬並非傳染性皮膚病,而是一種自體免疫系統引起的慢性發炎疾病。其特徵包括紅腫、掉屑、丘疹和斑塊,病灶通常會癢;由於外觀上讓病人飽受誤解與排斥、症狀也讓病人疲於照護,造成許多病人追求治癒反而錯失控制、治療良機。

乾癬非傳染性皮膚病 治療五部曲

臨床上,常發現許多乾癬患者,面對乾癬治療有五部曲,包括:「看西醫沒耐心、西醫至中醫、中醫至偏方、偏方不行求神明、最終放棄」。事實上,目前乾癬治療武器多,可透過良好持續的治療來控制乾癬,目前健保已經有完整的治療項目,最主要的治療目標是阻止表皮細胞過度增生,及減緩發炎現象。

雖然乾癬目前沒有根治的方法,但可透過良好持續的治療來獲得控制,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一般而言,輕度乾癬以外用藥膏為主,中重度乾癬以口服藥物、照光治療、生物製劑來治療,能夠獲得很好的成效。如果接受西醫以外的治療方式,仍要定期接受肝腎功能的檢查。

錯誤迷失:吃西藥傷肝敗腎

部立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李婉若醫師強調,乾癬是全球性的疾病,在美國侵犯2%的人口,在台灣雖並無正式盛行率的報告,但健保資料庫中,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到10萬人,雖無男女性別差異性,但好發年齡層多以春青期及20至35歲間,2個高峰期居多。

乾癬特徵包括紅腫、掉屑、丘疹和斑塊,病灶通常會癢。

在治療過程中,臨床常發現,患者用西醫治療乾癬,多誤以為西醫多以類固醇治療乾癬,停止使用會造成乾癬爆發。其實,皮膚科的乾癬治療鮮少使用口服類固醇,至於外用藥膏雖然含有類固醇,經皮膚吸收有限,不會造成全身性的副作用,況且也有許多不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選擇。

緩解症狀 醫病溝通是關鍵

同時,皮膚科使用的藥物,都是經過嚴謹且多國的人體試驗研究後核准上市,才給予民眾使用,成分單純且標示清楚,可預期的療效、副作用,清楚可知。但乾癬病人為了求治癒,常常嘗試成分複雜且不清楚的藥方,並無法得知長時間使用對身體的影響,造成治療大打折扣,影響患者治療意願。

事實上,近10年乾癬治療發展突飛猛進,多種蛋白質生物製劑都已陸續上市,治療的成效與過去傳統治療大相逕庭。因此鼓勵病人應與醫師討論對於治療的期待,是緩解症狀不二法門。

看見幸福攝影展分享故事心情,讓更多病人願意重回醫院。(圖片提供/台灣皮膚科醫學會)

看見幸福攝影展 分享心情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醫師指出,許多病人被灌輸,會罹患乾癬,是自己不好好控制的問題,以為調整體質、作息就可以達到疾病控制。但事實上作息正常、飲食健康、多運動、戒菸戒酒的確可以輔助性的讓乾癬控制得比較好,對於輕度的乾癬病人,也有可能獲得控制。

但以中、重度乾癬病人者而言,仍要回歸醫療、再配合生活習慣的調整,才是重要關鍵。因此面對國人對乾癬仍存有許多錯誤迷思,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以及台灣乾癬協會,希望透過乾癬衛教「看見幸福」攝影展,來改變提升大眾對疾病之認知。

《活動短波》

乾癬衛教攝影展第1站就選在新北市雙和醫院,為期2週,希望透過乾癬衛教攝影展,讓更多病人願意重回醫院,與醫師好好討論他們對於治療的期待以及擔憂。同時透過5位乾癬病友的故事分享,用積極治療的態度,走過人生低谷,並且根據大眾、病人、醫療等不同主題,設計合適的衛教資訊。

展覽地點由雙和醫院開始、並於5月底移至林口長庚,詳細之展覽地點,可以上網至皮膚科醫學會之「乾癬檢查室」或**「台灣乾癬協會網站」查詢。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49/2542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