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專輯將死?不是你沒空聽而是你無法專心

欣傳媒/ 2015.05.14 00:00
阿哼

今年三月,歌手萬芳發行了她的新專輯《一半。萬芳的小劇場》。當我初聽這張專輯,發現它只有五首歌時,腦袋遂自動將之歸類為「迷你專輯」。然而,在與萬芳訪問的過程中,她否定掉了這種分類;她覺得,如果這段故事用五首歌就能說完,為什麼一定要擴充到十首歌才能稱作專輯呢?

的確阿,十首歌,一個小時,構成一張專輯的「概念」也是被發明出來的。在只有 78 轉唱片的時代,一面三分鐘就播完,即使平克佛洛伊德有野心,也不可能做出長篇史詩級的唱片吧?而現在回頭聽許多老藍調與爵士樂,也幾乎都是四散的單曲,我們能蒐集到的他們的「專輯」,事實上只能說是精選或經典歌單了。

而時至今日,「專輯」似乎又漸漸失去意義,歌單時代反而到來。只是這次的轉變期,並不是由音樂人發起的,反而是聽眾。在過去,因為錄音載體的內容擴充,音樂人得以開始嘗試寫下錄下曲式連貫、有核心故事的概念專輯,聽眾也漸漸養成了聆聽長篇的文化。可隨著網路興起,下載與串流的延續,數位時代的聽眾漸漸喪失了聆聽長篇的能力。即使是音樂人作了一張首尾連貫,一氣呵成的專輯,傳到聽眾耳裡時,也多半被剁碎了。

你上次聽完一張專輯,不中斷、專心且不做其他任何事情是什麼時候?

數位時代的年輕聽眾真的不太聽專輯了。衛報在 2013 年就曾質疑過專輯的死亡,文中提到大家對「單曲的興致比較高,係因為大家根本沒空坐下來聽一張超過一小時的專輯。」近日謬思樂隊(Muse)的主唱馬修貝勒米(Matthew Bellamy)也表示,iTunes 與串流音樂讓專輯幾乎失去了意義。或許你問問現在的國高中生,影響你最多的專輯是哪一張,他們未必全部都能答的出來...。

而回到開頭,萬芳的新專輯為什麼只收五首歌?除了故事已經說完,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她可惜用心錄製的十首歌,往往只有那兩三首會被聽到、被記得。她覺得,也許上半年五首,下半年五首,這樣所有歌就都能被聽進去了吧?

有許有人會說,一張流行音樂專輯往往會有主打與非主打之分,本就很難每首歌都突出。可好歹以前你得買專輯,會照順序一首首聽完後過濾出心中所愛,花時間與專心去與之相處。今天則是上網發現熱門單曲,你立刻就能到 Youtube 上聽聽,可能還會去 iTunes 上下載那麼一首,或到 Spotify 或 KKbox 上把那一首歌丟到最愛清單中,而本來的專輯名字大概未曾識得,其他歌或許一首也不知道,更遑論曲目順序了。

所以,我總認為,數位時代聽眾擁有的,只不過是一大張叫做「Youtube」、「Spotify」或「KKBox」的精選合輯罷了。它們在各種媒介載具上無孔不入,在你聽首歌時,還會推薦你另一首歌,誘你分心。所以衛報提到的原因並不準確,大家並不是「沒空」,而是「無法專心」而「失了耐心」。

一張「有故事的專輯」若沒被專心聆聽,是不會發揮力量的。它得靠你定下心來與它對話相處,和讀書的狀態很接近。可惜聽音樂不僅沒有電影院這樣逼你坐定的黑暗環境,現在還幾乎透過手機、電腦,這些多功能,會讓人分心的媒介與你接觸。這或許這也是現場演出還存在著吸引力的原因,透過舞台、燈光、投影效果,它至少能逼你專心台上發生的(無法再現的)事情,讓你願意花錢,即使票價比一張專輯貴上三倍。

我指的「有故事的專輯」不僅僅是《月之陰暗面》或《菊花夜行軍》這樣的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許多上好的專輯都值得你如此對待:瓊妮蜜雪兒的《Blue》、巴布狄倫的《Blood On the Tracks》、R.E.M 的《Automatic for the People》、Pulp 的《This Is Hardcore》......,舉也舉不完。當然,那些華語流行唱見的 R&B、鄉村、搖滾、爵士、電音、嘻哈大混種的「天才」歌手專輯不在此列,也的確有越來越多的專輯徒具表象,空氣比實料還多。

如今,「又不是每首歌都好聽,幹嘛花錢買一整張。」這類說法能成立並被接受,一方面正是製作方便宜行事,用主打兩首搭爛歌八首所種下的報應;另一方面,也是大家沒耐心聽專輯,渴望短小易消化的單曲,作最快刺激的證明。而前者現在更賤了,他們順著大家的沒耐心,不僅不必認真做十首好歌的唱片,反倒學會製作大包裝附加贈品,與無限改版外帶寫真集的實體誘人購買,讓認真做專輯的人,為求架上曝光,也不得不投入唱片包裝的軍備競賽。

我認為,那些空有漂亮外殼,音樂卻無聊到爆的實體唱片是可鄙的,他們賺到的錢若只拿去再作包裝,回饋到音樂上的能有多少?我期望,大家能把有限的錢投入在音樂認真的作品上,並且試著「專心聆聽」。畢竟你從來也不會說:這本小說只有那一章精彩,所以我只要買那一章,看那一章;這部電影只有那段高潮刺激,所以我只要看那一段阿!除非你不曾感受過一張音樂專輯,可以有著起承轉合的意義,否則大抵能懂,好專輯值得你整張聽,有些故事就是要用超過一首歌的時間說。

儘管數位時代,我們很難堅持實體的購買,畢竟透過網路取得音樂實在太方便了;但我們可以試著堅持,好好聽完一張好專輯,聽清楚創作者要說的話。只要試過一次你就會知道,它能帶給你單曲所無法帶來的震撼;而只要還有人備有專輯聆聽的能力,專輯就不會死去。

到了試著聆聽專輯的那時,你也許會發現,阻止大家深入理解音樂的不是聽歌的資歷程度,而是頻跳通知的臉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