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台美南海內波研究 刊登自然雜誌

中央社/ 2015.05.13 00:00
(中央社記者黃巧雯台北13日電)台美雙方長期共同合作研究南海內波,全球首次從生成、傳遞、變形、破碎、翻轉到消散過程的研究成果, 7日已刊登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值得注意的是,其所產生的內潮波能量約3000萬瓩,相當於去年台灣總發電裝置容量的3/4,儘管目前科技還無法加以運用,但未來若有機會利用,或許可解決能源供應問題。

由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主導的跨校研究團隊自2000年與美方合作進行南海內波長期研究,至今已逾15年,今天舉行記者會公布研究成果。

台大海洋研究所副教授楊穎堅表示,由於台菲之間的呂宋海峽內有巴坦與恆春海脊兩座海脊,山高約2000至2500公尺,距離約100公里,當強大海流過時,造就相當大的內潮波。

研究指出,這股向西傳遞的內潮波攜帶總能量是一般開放海域的100倍,也是全球目前已知最大內潮波。

楊穎堅表示,內潮波在南海海盆內波形會逐漸變陡,變成巨大內波,該內波在海水內部振幅相當大,15分鐘內快速翻轉,幅度約150公尺,相當於台電大樓的高度。

當內波到東沙台地前,因水深變淺、波速變慢、波長變短、振幅變大,進而變形、破碎、翻轉後才消散,造成當地海洋生態特別衝擊。

楊穎堅舉例,包括將深海的營養鹽帶到表層,有利於浮游藻類光合作用,也可滋潤珊瑚礁區的生態,但另一方面,內波也會影響海上建築物如鑽油平台以及水下航行安全。

研究團隊觀測到這股全球海洋最大內潮波,其蘊藏的總能量約3000萬瓩,相當於去年台灣總發電裝置容量的3/4,但楊穎堅坦言,目前科技還無法加以有效利用。

台大海洋研究所教授詹森表示,未來是否能加以利用發電,以及使用是否會對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影響,還待進一步評估。

除了科學方面價值外,楊穎堅表示,包括海洋生物資源管理與國防安全應用,甚至也可將其使用於海氣象預報數值模式預報,提升預報品質。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