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找回最純正樂聲 利恰卡爾極盡巴赫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5.07 00:00
圖說:利恰卡爾古樂團彩排。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現代版」的文藝復興!來自比利時的利恰卡爾古樂團是歐洲最重要的早期音樂合奏團之一。此次將歐洲百年前宮廷裡演奏的音樂,用原汁原味的方式,重新搬上舞台,明天晚上在國家音樂廳,將以音樂之父巴赫為主軸,用最貼近他意念想法的方式,帶來巴赫最著名的《聖母頌歌》等樂曲。

《聖母頌歌》是音樂之父巴赫非常重要的作品之一。歌詞以拉丁文譜寫,是最古老基督教頌歌之一,許多不同時期的作曲家,包含韋瓦第、孟德爾頌或舒伯特,都曾為此譜曲。而巴赫的《聖母頌歌》更是一直以來被頻繁演奏的曲目之一。此次利恰卡爾古樂團所帶來的《聖母頌歌》有別於其他樂團不同之處,特別在合唱曲部分,是以一人一聲部為主,與大家所熟悉的百人龐大合唱不同,對聽眾來說,這樣的編制也更容易清楚的聽到巴赫為每一器樂聲部所譜寫的音樂。

使用「古樂器」演奏,是一種最接近作曲家創作最直接的方式,因為當作曲家在譜寫一首曲子之前,必然受到他所聽到的樂器聲響,他所理解的樂器特性影響,進而激發靈感,譜寫創作。也因此「古樂復興運動」包含了古樂器的研究製作,從古老的修道院、圖書館尋找僅存遺留下來的樂器、圖畫,並且努力發掘樂譜文獻、作曲家的親筆手稿,並遵從最古法的演奏方式,呈現最貼近作曲家原意的音樂。這個運動在二次世界大戰後,開始於歐洲全面發展,並由幾位古樂先驅如大鍵琴家雷翁哈特、哈農庫特、布魯根、庫伊肯兄弟等人於60年代開始帶領下,直到現在推行於世界各地。

早期音樂的曲目非常龐大,從中世紀、文藝復興一直到巴洛克時期,約400年之久的歷史,許多手稿早已遺失散落,因此許多古樂研究者,努力地從圖書館的地窖,發覺一些不為人知的手稿或古印刷譜,希望找尋到最原始的資料,利恰卡爾古樂團團長皮埃洛就是如此。身兼古樂演奏者、教師、研究員的皮埃洛,經常受邀復原及改編ㄧ些早期樂曲的任務,包括在音樂史非常重要,但已被遺忘300年的法國作曲家馬賴斯最後ㄧ齣歌劇《塞墨勒》,他重構遺失的器樂聲部,並於2000年在布魯塞爾演出。

音樂會另外一首重點曲目是巴赫的《太陽神與潘神》,從沒有寫過歌劇的巴赫,此作品可算是類似歌劇的形式作品,以古希臘神話故事為題材,故事描述太陽神與潘神比試較勁,看誰的歌聲較美。這場音樂競賽,分為十五個樂章, 音樂以宣敘調(recitativo) 和詠歎調(aria)為主體。宣敘調交代劇情發展,詠歎調為情緒轉折。樂團為六部合唱,三隻小號,定音鼓,二隻長笛,雙簧管,兩部小提琴,中提琴和數字低音(大鍵琴與管風琴)。

20世紀初,歐洲開始有音樂人對早期音樂的詮釋方式,採用沉重龐大的百人交響樂團來演奏莫札特或巴赫作品,這種把所有不同時期的音樂,卻都採用均ㄧ詮釋方式的想法,有了質疑與思考,因為當初作曲家在創作的時候,並不是以此規模與想法作曲的,甚至演奏的「現代樂器」,這個大約從19世紀開始定型的樂器,與18世紀的樂器與演奏方式相去甚遠,更不用說16或17世紀時期。因此歐洲音樂史開始有重新思考音樂本質的學運,稱之為「古樂復興運動」。

《極盡巴赫-利恰卡爾古樂團》音樂會,將使用難得一見,珍貴古管樂器與巴洛克絃樂器,搭被假聲男高音、女高音等,以現代樂器所無法模擬的巴洛克時期音樂聲響,呈現如珍珠般質樸但華美的巴洛克風華。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