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傳統金屬雕鏨技法 傳承現曙光

大台灣旅遊網/陳晉傑 2015.05.07 00:00
  隨著科技的發展及生活型態的演變,需長期投入且製程繁雜之傳統藝術傳承,常面臨「後繼無人」之窘境。然本市登錄之金屬雕鏨技術保存者劉坤輝藝師,其精湛之金屬雕鏨技術將後繼有人。

  劉坤輝藝師生於昭和10年(1935年),因太平洋戰爭而無法繼續學業,十五歲向鳳山「金古玉銀樓」吳璋銘拜師學藝,研習「打金」技術,經歷三年四個月的學徒訓練而「出師」。

  喜好金工且頗有研究精神的劉老師並不滿於現狀,時逢臺南的白金工廠、K金工廠業興盛,便毅然來到金工業發達的臺南,於「金經成銀樓」擔任打金師傅。憑藉其傑出之技術,劉老師轉為開設個人工作室,走客製化路線,為顧客提供各式量身訂作金銀飾品,其知名度亦逐漸開啟。

  民國74年(1985年),劉坤輝費時8 個月精雕細琢打造「龍鳳茶具」完成後,巧奪天工的金工技法,不僅為國內行家所讚譽,也立刻成為鎂光燈焦點,各家媒體爭相報導。除了精湛的技法外,劉老師所使用的金雕設備與器具,亦為其特色,從鏇床機、模具到各種造形的鏨刀,皆為自行研發。

  精湛的金屬雕鏨技術,需要累積幾十年的紮實功力,方能呈現其工藝之美。而其製程需長期注意作品之線條刻劃,因此相當耗費眼力。工作內容辛苦,加上無法快速功成名就,且難與市售低價的鑄造品競爭,使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心力學習該技藝,加上老匠師的凋零,更使得該技藝日漸式微。

從事煙火施放設計的林長龍先生,出身自金工世家,原無意繼承家業的林先生,然因工作需四處奔波,為能陪伴妻兒並兼顧生計,林先生憶起長輩們的技法,轉而學習金工技藝。為求更精進之雕鏨技法,林先生四處搜尋匠師傳授,因緣際會下,於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所舉辦之「藝起PLAY─傳統藝術研習及推廣系列活動」中得悉劉坤輝老師將擔任授課講師,進而與文資處聯絡,表達拜師學藝之心意。鑒於傳承工作的重要性,文資處積極襄促此美事,林先生在文資處的見證下,於日前2015年5月1日(五)正式拜師學藝。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雕鏨工具(鏨刀)為雕鏨技法之入門,劉老師除了擁有精湛之雕鏨技法外,亦能製作鏨刀。鑒於工具之重要性且目前能製作者相當稀少,劉坤輝老師將優先傳授鏨刀製作技法,為日後習求更精深之雕鏨技法埋打好基礎。因此,劉老師亦將自製之兩支鏨刀贈予林長龍先生,期勉其能由基礎工具之製作,進而學習劉老師畢生投入之金屬雕鏨技法。

  林長龍先生表示,除了感謝劉坤輝老師願意傾囊相授外,亦將努力學習劉老師精湛之技法,讓自己擁有更精進的技術。在大環境的演變下,文資處深切了解傳承工作的困難,也因此對於林先生願意學習金屬雕鏨的決心,表示肯定與欣慰。文資處亦期望由此例之促成,鼓勵民眾認識傳統工藝之美,進而珍惜並讓這些珍貴的技法得以永續傳承。(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