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面對小兒發燒,有撇步!
基層開業行醫數年有餘,經常在診間遇見新手家長匆匆抱著孩子倉促掛號,神色慌張地跟櫃台小姐說:「孩子發燒了,可不可以趕快先退燒阿?免得把寶貝的腦子燒壞了!」倘若此時候診區裡又坐了一群阿公阿嬤級的歐巴桑或年長陪病者,更會七嘴八舌的插上一句:「有可能是發牙齒吧!長牙會發燒歐!」
事實上不只是阿嬤阿公們,這也是一般民眾面對小兒發燒時最常遇見的兩大錯誤觀念。
首先要澄清的是:大部分的發燒是不會燒壞腦子的,除非體溫升高達攝氏42度以上,腦內蛋白質才可能受破壞而受損,但一般發燒很少會超過此溫度,所以不用太過於擔心因為發燒而燒壞了大腦。至於電視劇演出因為發燒而燒壞失智的劇情,其實是少數某些引起腦部病變的發燒,例如腦炎或腦膜炎之後的併發症。而這些熱心長輩們說的發牙齒也會燒,更是未經考證的民間流傳,或許只是長牙時期恰逢感染發燒的巧合而已。
當診所櫃台掛號小姐幫發燒小病號進行量體溫時,家長們大多會問:「如果在家裡的話,我該幫寶貝量口溫、腋溫還是耳溫呢?」原則上都是可以的,有鑑於市面上耳溫槍普及、測量方便且準確性也不錯,因此使用耳溫槍測量是一般診所或醫院的首選;只是特別要提醒一下的是:如果小寶貝年紀在6個月以下,可能會因為耳道狹窄而影響耳溫測量的準確性,建議改以單支軟頭型的電子體溫計來量取腋溫。
一般而言,如果測得體溫在攝氏37.5到38度上下,就會認定孩子有發燒症狀了。至於我常見到帶金童、金孫來看病的阿公、阿嬤,甚至是爸爸、媽媽們,習慣性伸出手來摸摸寶寶額頭說:「這夯夯的,應該是有發燒歐!」如此模糊的交代,其實臨床上並不建議。正確面對發燒時,作為最貼近孩子的照顧者(父母、祖父母、保母等),應該儘量能在就診時詳盡的告知醫師:孩子從何時開始發燒?曾經燒到幾度?持續發燒的時間有多久?發燒期間的精神活動力情況如何?是否有合併有如咳嗽、出疹、排尿異常、噁心、嘔吐、腹瀉、腹痛或喉嚨痛等症狀,如此才能比較迅速的協助看診醫師做出合宜的的診斷。
新手父母親在面對孩子出現發燒症狀時,可以先作哪些簡單的處置呢?首先,如果單純只有發燒但沒有其他特別症狀,精神活動力也還不錯,那就不需過分著急,一般可先給予簡單退燒處理,如:
1.稍稍減少衣服穿著或蓋被,以寬鬆為原則幫助散熱。
2.使用溫水浴或溫水沾毛巾擦拭全身。至於有人會尋傳統古法拿酒精擦拭身體,因考量到會使體溫下降太快,原則上並不建議。
3.可採取補充水分或稀釋果汁,讓發燒的孩子排汗、排尿或使用退熱貼片等物理性退燒方式以幫忙過高的體溫有散去的管道。
4.進行上述簡易處理後,視孩子情況再掛診所門診或急診,請兒科專科醫師做後續處理。
但是若發燒有合併出疹、意識障礙、嚴重嘔吐、腹痛、呼吸困難急促、黃疸甚至痙攣等,則必須及早就醫,最好是到急診掛號處理。
另外也特別要提醒新手父母要注意的是:2個月以下的新生兒發燒一般較不尋常罕見,為求審慎保守處理,一般建議直接到有新生兒病床的醫院掛急診處理比較適宜。
事實上小兒發燒十分常見並不需特別驚慌,發燒的本身並不可怕,它只是傳遞一個身體出現像是如病毒或細菌感染等異狀的訊息,根據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的臨床經驗指出,幾乎到醫院的處理發燒症狀的病童有90%以上都是病毒感染引起,極少部份是因為細菌感染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發燒。而病毒感染發燒大部分在3-5天內都會自然退燒。若屬病毒感染的發燒,一般也沒有特效藥且大部分也沒有抗病毒藥物,等孩子產生抗體之後自然會退燒。所以當父母親面對小兒發燒時,最重要的是協助醫師找出引起發燒的病因且給予對症治療,如此自然就會退燒了。一味的要求醫師先開立退燒藥、打退燒針只是頭痛醫腳,腳痛醫頭的作法,其實並沒有解決真正的問題。
基層執業至今,看著往來診間的孩子們從襁褓之中到嬉戲奔跑,一路成長過程中總難免會遇到輕者像是玫瑰疹、傷風感冒、流感病毒、腸病毒、腺病毒;嚴重者又如輪狀病毒感染、預防針接種不適乃至齒齦發炎、泌尿道感染、肺炎等等,上述的任一種病因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發燒,請各位父母親牢記一件事:發燒是一種症狀而不是病,一起幫忙醫師找出原因最重要!
原則上,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燒,只要孩子活動力佳,進食正常則不必太擔心,但若經醫師根據主述症狀開立紓緩藥物(退燒藥或退燒塞劑)治療後仍哭鬧不停、活動力差、高燒不退或不肯進食、抽搐等,則建議及早送至醫院急診,接受兒科專科醫師的診斷及治療,以免有所延誤,最後也祝福各位讀者父母與寶貝們都能夠平安喜樂,順利成長!
*陳河助醫師*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
*經歷:
.台大醫院小兒科醫師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小兒耳鼻喉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兒童氣喘過敏學會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醫學會醫師
.衛生署過敏氣喘照護計畫特約醫師
*現職:
河助璽恒診所 院長
文章出處『生活健康1.0 』2015.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