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挑戰百岳的風氣盛行,少數登山客發作高山症,卻因山區環境和氣候不良等因素,無法及時下山和調適氣壓,失去寶貴生命。為了減少憾事發生,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募款購得100個攜帶型加壓袋(PAC),預計提供各高山山屋、消防隊和民間搜救隊使用,可在高山現場直接對患者進行急救,降低病症惡化導致死亡的風險。
王士豪醫師表示,台灣中高海拔山屋普設PAC(攜帶型加壓袋),將有助搶救高山症患者的生命。(圖片提供/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
高山症來不及下撤 嚴重恐失生命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士豪表示,台灣平均每3名登高山的登山客,就有1人發生高山病,當中最嚴重的,是發生率約1%的高海拔腦水腫或肺水腫,嚴重者發病後12小時內即可能死亡,若未及時下撤(返回中海拔的登山口),死亡率達到100%。
搶救高山症患者,最重要的是下降高度。然而,台灣山區的氣候變化大,直昇機容易因雨勢大或霧濃而無法飛行,或受限於山區地勢造成無法降落或安全救援,而人力背負耗時,山路遙遠又不利於快速行走,導致高山症病症嚴重的登山客,無法及時回到中低海拔地區,死在下山途中。
台灣中高海拔山屋普設PAC 創世界先例!
為了避免這類憾事再發生,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推動「PAC安全網建購計畫」,經公益勸募,共進口100個PAC,做為高山急救使用。PAC每個重7公斤,不需電力,只要用腳踩加壓幫浦,10分鐘能讓壓力就等同海拔高度下降1500公尺,快速舒緩高山症不適,爭取更多下山的時間,也能減少直昇機救援的機會。
高山症的發生原因在於「上升速度太快」,醫師建議民眾登百岳前應在中海拔地區停留一晚上,有助預防高山症。
台灣高海拔地區山屋共有40多處,預計每1山屋設置一個PAC,其餘30多個PAC提供縣市消防局和搜救大隊使用,20至30個做為協會教育訓練、老舊維修和替換的備用品,而一般登山團體若有需要,也可向協會申請使用。
王士豪醫師表示,國外通常只有聖母峰和K2(喬戈里峰)等超高海拔地區的山屋才有設置PAC,而台灣高山只有中高海拔,卻能以安全網的概念,全面設置PAC,堪稱世界首例,希望此舉可終結高山病死亡悲劇,達到「高山病零死亡」的目標。
預防高山症!熬夜感冒別上山、中海拔住一晚
預防勝於治療,若要降低高山症的發作風險,王士豪醫師提醒,高山症的發生原因在於「上升速度太快」,建議一般人在登百岳前,應先在中海拔地區住1個晚上,例如登合歡山先在清境農場駐留,登玉山先在塔塔加留宿一晚,以調適高山壓力。此外,爬高山前不熬夜、沒有感冒,感冒登百岳易造成肺水腫。
而少數希望挑戰「玉山單攻」(當天來回頂峰和登山口)的登山客,王士豪醫師提醒,高山症有延遲2至6小時發作的特性,預防之道在於「快上快下」,但要達成單攻目標,出發前一定要做好體能訓練,體力好才能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