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空汙問題延燒到手術房─雲林縣籍立委劉國籲醫護人員避免手術煙霧傷害

大成報/ 2015.04.30 00:00
【大成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國內正熱烈抵制空汙PM2.5之際,雲林縣籍立委劉建國及立委劉建及國內醫事團體亦針對手術房的煙霧問題提出警語,籲請醫護人員首先要保護自身安全,避免手術煙霧傷害。

針對「手術煙霧殺很大」問題,立法委員劉建國、田秋堇、陳節如、陳素月、台灣婦產科內視鏡暨創醫學會、台灣手術全期護理學會、台灣麻醉護理學會、台灣麻醉醫學會、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今天召開「手術煙霧殺很大」記者會。

記者會中指出,國內各大醫院開刀房在進行手術的時候經常會產生手術煙霧,這種情形已經存在數十多年,但是台灣醫護人員多半看待這些手術煙霧為工作上難以避免的一部份,甚至是她(她)們的宿命;換句話說,絕大多數台灣開刀房的醫護人員並沒有認真看待這些手術煙霧的危險性。

根據本土的一些學術研究顯示,台灣開刀房的醫護人員,尤其是長時間待在手術室的麻醉護理師,流動和刷手護理人員,她們暴露在手術煙霧的風險比麻醉科醫師、外科系醫師還要大!

目前國外的醫學文獻已經有一些案例報導手術煙霧的可能傷害,例如經常執行子宮頸細胞病變的婦科醫師,在五十和六十多歲時得了咽喉癌或扁桃腺癌,而化驗這些癌症組織都和子宮頸癌相關的人類乳突病毒有關;另外,台灣本地醫師已經有咽喉罹患人類乳突病毒引起的濕疣案例。

煙霧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是因為醫師在各式各樣的手術進行當中,經常使用雷射、超音波刀、雙極和單極電燒等儀器來切割組織和病兆,也經常使用燒灼來止血。身體組織或病兆因為熱的燒灼而產生煙霧,這些煙霧經實驗分析含有一百種以上的有毒氣體;例如苯,氰化氫,甲醛,生物氣溶膠和多環芳香烴碳等;而煙霧可能攜帶死去的,或還活著的細胞物質,包括血、病菌和病毒。

率地說,手術煙霧除了產生令人不舒服的臭味,還會刺激眼睛和呼吸道,而手術煙霧物質還具備對人體細胞造成突變,甚至致癌的能力。

專家認為目前醫護人員所普遍使用的外科口罩,是用來避免病患受醫療人員口沫感染的用途比較大。換言之,是保護病人的功用居多,而非保護醫療人員。一般用的外科口罩對阻擋奈米級的手術煙霧顆粒是無能為力的,它也無法阻擋病毒隨著煙霧顆粒穿透口罩空隙,而這些病毒和有毒氣體可以長驅直入醫護人員和病人的呼吸道,而對於長時間暴露在這種工作環境下的醫護人員就可能產生傷害。

國國家職業安全健康研究所建議使用可攜式局部廢氣收集裝置,來減少手術煙霧,而管嘴距離手術位置應在兩英吋之內;而使用這些高效率粒子空氣過濾裝置都有建議的標準流程供作參考,有些準則還建議使用更高等級的口罩來保護醫護人員。

根據2008年的北美通訊調查顯示,美、加不到一半的醫師採用這些保護措施,而推測台灣的比例應該更低。上週日(4月26日)由台灣婦產內視鏡暨微創醫學會、麻醉醫學會、麻醉護理師學會、手術全期護理學會及醫勞盟等學會和組織所共同舉辦的「發現手術煙霧」研討會是台灣醫學和護理學界首次正視手術煙霧風險的學術研討會,這項關係職業安全和室內空氣汙染的警訊和國內風起雲湧,重視室外空氣汙染的風潮相互輝映。

不只開刀房有煙霧,其實餐廳,廟宇,各種工廠和許多行業的勞工都經常暴露在有害的煙霧環境當中。舉例說,整個南迴鐵路沿線的員工和車廂內的旅客現在還飽受各式火車所釋放的臭柴油烏煙之苦。

我們建議勞動部、衛福部正視勞工和人民的安全和健康,並依法督導、評鑑來改善現況。以外科煙霧而言,醫院可以藉由教育訓練和添購不算貴的設施,遵循作業守則,來消弭煙霧的危害,讓手術煙霧的傷害減到最低程度,保障醫療人員工和病人的健康;而相關的學會,公會也應加強傳遞手術煙霧危害的資訊給其會員,喚醒她(他)們對其自身健康權益的重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