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中鋼 館長跳車 賤內

全民都來當社工【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5.04.03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昨天(4月2日)是台灣社工日,此乃用於紀念民國86年4月2日國會通過並公告實施的「社會工作師法」;其實社會工作師法所規範的「社會工作師」不一定是「社會工作者」,其可能是朝九晚五的公務人員或開業「社會工作師事務所」之執行業務人員,其與律師、會計師、結構技師、醫師之執業性質無異,為以執行專業工作賺取酬勞之專業人員;當然這種社會工作師亦可於業餘或公餘本於其愛心、公德心及其專業投入社會互助或助人之工作,就像社會上每發生大災難、大不幸事件就會看到很多「慈濟人」出來展現「助人為快樂之本」之高尚情操一樣;世界各國像「慈濟人」這種「人飢已飢、人溺己溺」的社會工作人員很多(當然最多的就是遍佈各國各地的慈濟人),像今年元月初美國國民兵發動各社區的童子軍出來整理去年底聖誕節留下的聖誕樹或聖誕裝飾品,然後國民兵再發動各社區自由捐款給各地童軍協會助這些小童軍今年夏天舉辦夏令營活動,大家互助自助「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相幫助,使整個社會呈現一片祥和氣象。

所以一般講的社會工作乃是本於自己的愛心、公益心、公德心出錢出力來關懷社會弱勢、殘障、精障、老弱婦孺、或環境保護、景觀維護、醫療衛生、青少年諮詢、社區關懷、家庭扶助、消費者保護等等,是一種出於自己善意善念來做救急救苦救難之公益志業,讓這些人安然度過難關;這種社工人員在世界各國都受到極高之評價、受到極大之肯定與讚賞;現在全球有「國際社會工作者聯合會」、「國際社會工作教育聯合會」、「國際社會福利協會」,這三大協會並決定自2007年開始每年之三月第三個星期二為「世界社工日」,現在包括台灣民間和很多地方政府在內都在這天慶祝「社工節」;反之台灣政府訂的四月二日「社工節」只有主管「社會工作師」業務的衛生福利部在自拉自唱自我陶醉自己慶祝而已,今年衛福部也已在三月十七、十八兩日舉辦「104年度社工人員安全及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共識營」之活動聊表對台灣社工日之重視意義。

所以一般講的「社會工作者」是沒酬勞的義工、志工,或只領一些微薄的車馬費、誤餐費或便當,不是朝九晚五的,當然朝九晚五的白領階級或藍領階級於公餘或工餘、業餘投入沒酬勞之工作勤務亦算是社會工作;所以最近被柯文哲刪掉27項例行之「行政協助」業務,因其並非警察工作之本業、故警察做這些工作時亦算是「社會工作」之一種;現在大巨蛋的「護樹團體」、反核團體,甚至318學運那些出來抗拒專制獨裁防止服貿協議被馬英九專制簽訂傾中之為國為民權益抗爭之行為都是道德非常高尚的社會工作者;幾年前各大學將學生之社會勞動服務列入必修學分就是鼓勵青年人養成為社會工作服務之習慣,隨時隨地要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之服務精神,隨時要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青天」的精神,所以做「社工」就要敢多管閒事,只要為別人、為社會、為國家有益的事都要敢去管敢去做;所以真正的社會工作大多是在晚間「朝九晚五」之後的工作,以前吾人擔任全國營造公會總幹事時沒有在晚間十點之前下班之紀錄,那時報社截稿較晚,吾人時常都等營建記者截稿之後再下班;那時吾人看國民黨黨工白天列席會議坐上位,下午五點就打包準備下班,晚上不是打麻將就是喝花酒,完全把黨工當大官在幹;反觀早期的黨外反對派人士或民進黨成立後之黨工大多在夜間辦活動,和平民百姓在街頭或廟埕廣場批判政府不當政策或萬年國會躺在擔架吊著點滴搭救護車趕到立法院參加投票表決、或在警車前導下趕上陽明山投票選舉總統副總統的荒唐亂政,每次都引起民眾劇烈的掌聲或歡呼聲,民進黨這種利用夜間出來和民眾攀天翻地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青天」,這才叫做「社會工作」,斯時吾人就斷定這個天下早晚是民進黨的,國民黨早晚又要捲舖蓋跑路的,可憐的國民黨死不悔改只知「貪汙舞弊享樂、當大哥坐上位、最後被老百姓踢下台、再捲舖蓋跑路」變成國民黨不變的求生哲學、變成國民黨一成不變的專業;這就是民進黨黨工當社工在幹、而國民黨黨工當大官在幹,而且見官高一級,不管主持會議的是市長、議長、國會議員,任何一位民眾服務站的小幹事都可以坐在主席台上顯威風,這種不知死活的傢伙和這種黨不隨時準備跑路還有誰有資格跑路?所以國民黨是被社工打敗的不是被民進黨打敗的;以前民進黨結合廟埕的老百姓興起、壯大,現在民進黨結合公民社會運動的青年社會工作者正在翻天覆地對抗獨裁專政有權無責一昧傾中的馬英九政府,最後馬英九政府必然再敗於這群社工的,不是捲舖蓋逃回美國就是進去「裡面」深造了。

1958年毛澤東提出「全民皆兵」政策,大辦「民兵師」;現在吾人也發起全民都來當社工,都來為社會奉獻一己之力來幫助社會該幫助的弱者,來對抗馬英九獨裁政府及其勾結的大財團和連戰家族,只要社工再奮力一翻,國民黨就倒了。【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現任台灣國策研究會會長】【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