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廿萬大學生很憂鬱 晚睡失眠是前兆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5.04.01 00:00

大學生的心情很藍色!董氏基金會推估,全台灣約有20萬名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其中對「未來生涯發展」的壓力最有感。精神科醫師表示,現實生活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學生應有自我察覺憂鬱的能力,若發現自己有晚睡、失眠導致生活作息脫序的情況,可能已是憂鬱症的前兆,應尋求專業協助。

董氏基金會推估,全台灣約有20萬名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從董氏基金會多年調查發現,國內每4至5名大學生就有1人有明顯的憂鬱情緒,若以台灣現有103萬名大學生換算,約有20萬名大學生很憂鬱,可能需要專業治療。

我有憂鬱症嗎?建立自我察覺的能力

台灣師範大學學輔中心主任田秀蘭表示,正值春天,加上即將來的梅雨季和畢業潮,近來大學生因未來求職壓力而求助的案例明顯增加。其實,壓力不全然是壞事,適度的壓力可激發成就;當壓力無法負荷時,才會造成憂鬱。

如何找到壓力的平衡點,進而避免陷入憂鬱情緒中?田秀蘭主任指出,最重要的是學會「察覺憂鬱」的能力。

董氏基金會與葉天倫(前左二)導演團隊合作,以仿實鏡秀節目的形式,拍攝憂鬱防治宣傳短片,呼籲大學生重視情緒問題,且從中找出適合的紓壓方式。(攝影/駱慧雯)

一次就確診?憂鬱症找對醫生平均要2年

精神科醫師林耕新補充說明,失眠是診斷憂鬱症的優先指標。大學生應將偵測憂鬱的天線放遠,若發現自己的睡眠時間往後移動,出現失眠、晚睡、早上起不來或精神不濟,長期導致上課遲到、缺課、情緒不穩、人際互動退縮和生活作息改變時,就要注意是否有憂鬱情緒,必要時應尋求專業協助。

林耕新醫師表示,失眠是診斷憂鬱症的優先指標。(攝影/駱慧雯)

需特別關注的是,臨床發現多數憂鬱症患者剛開始不認為自己罹患憂鬱症,延誤正確就醫和治療的時機。林耕新醫師表示,失眠、胸悶、頭暈、腸胃不適等症狀,都是憂鬱症的常見徵兆,但絕大多數憂鬱症患者出現這些症狀時,會先諮詢內科門診,最後找不到原因才轉介到精神或身心科諮詢。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初次就診的正確率僅有3%,而錯誤就診所耗費的時間平均約2年。

身心不強壯?對抗憂鬱:充足睡眠+規律運動

一個人出現憂鬱情緒時,代表他正處於生理和心理「不強壯」的狀態,應尋求專業的協助,必要時需有藥物介入治療,以維持規律作息和固定運動,透過每天固定上床的好習慣,讓自己有充足睡眠,且每天花10分鐘運動,都有助改善負面情緒。

林耕新醫師也建議,大學生面臨畢業後的職涯發展,難免會有迷惘與挫折,若出現否定自我想法時,可試著將否定語句改為疑問句,例如「覺得自己沒有用」改為「自己真的沒有用嗎?」從反思中重新檢視感覺,實際思考「自己準備好了沒?」、「未來規劃怎麼做?」即使畢業後工作不順遂,也要找出每個工作背後的價值,讓經驗成為日後茁壯的根基。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2455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