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從臺中BRT的「撞」況,淺談避免撞車的要領

蕃論戰/KSH/專欄 2015.03.31 00:00
被胡志強視為「捷運政績」的臺中BRT,林佳龍將改為「優化公車專用道」。有民眾抗議BRT已支出22億,然優化方案可省20億以上,加上未上路的五條BRT約260億預算,共可省下約280億,故林佳龍已盡最大能力作停損。如同2000年陳水扁宣布廢核四時,估算賠不到900億,如今已將近3000億,因而必要時仍需壯士斷腕。 尤其檢視BRT新聞,「撞車」頻傳,衍生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今年1月一輛休旅車駕駛疑似路況不熟,直接攔腰撞上正要出站的BRT,讓BRT女駕駛暈眩,幸好她帶上手剎車,才讓全車乘客安然無恙。當然不僅BRT有發生事故,各種交通工具亦「撞」況連連,令人咋舌,主因在於「駕駛人的疏失」,未建立「安全邊際」觀念,欠缺「安全防衛」駕駛知識與技巧,不良「駕駛習慣」,無「駕駛道德」,未遵守交通規則,未專注精神,無法應變突發狀況,均為潛在的肇事因素。 分析近年來臺灣撞車事故的原因,諸如: 1、跟車太近:「未保持安全間距」而追撞,閃避不及衝向護欄,或闖越中央分隔護欄與對向來車對撞。 2、「任意變換車道」:未拉長距離、未顯示方向燈,驟然進入他車車道,使他車無法閃避而發生追撞、擦撞。 3、龜速行駛,慢速車佔用內側車道,影響正常行駛車輛未能即時發現而追撞。 4、行駛間無預警緊急煞車,使後行車應變不及而追撞。 5、違規超車,失控追撞他車。 6、飆車競駛失控。 7、大型車未依規定車道行駛,使後行車追撞,或大車追撞前行車。 8、疲勞駕駛,酒後駕車失控。 9、車輛維護不良,爆胎翻覆。 10、未注意前方路況,應變不及失控追撞。 避免撞車的要領為: 1、行駛中與前行車保持較長的安全距離,注意前方路況,預留緩衝應變的空間、時間。非需要超車,則避免行駛內側車道,以增大視野,掌握兩側動態,擴大反應區。 2、雙眼游動,熟識四周環境,隨時發現千變萬化的交通狀況,警覺清查可能存在的潛在危險。集中精神專心駕車,不要分心做其他事。 3、隨時示警,預告行車動向。在行車中要做任何動作前,應設法讓四周人車知道你的存在,引起他們的注意,以策安全。 4、確實做好行車前的安全檢查,並妥善規劃行程,了解路線。 5、避免「疲勞駕車」,如覺得疲倦,應適當休息再出發,且酒後不駕車。韓國民眾維持酒後不開車,而搭計程車、請代理駕駛的習慣,乃因其建立一種警惕:「酒後駕車,可能撞死的是親友。」 6、養成良好駕駛習慣,自主性的遵守交通規則,不違規行駛路肩,不超速,不任意換車道。 7、珍惜生命,思考安全的可貴,危險的可怕。 8、政府亦應強化管理、督導、宣導、取締,如:雇用單位必加強職業駕駛人的「生活管理」、「工作管理」、「職業責任」、「安全駕駛」技術訓練,培養其成為盡責、安全的駕駛人。 故為能保障行車安全,防止撞車與各種危險發生,先決條件即是遵守交通規則(管制規則),養成良好駕駛習慣,培養優良駕駛道德,隨時集中精神專心駕駛,以避免發生事故危害社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