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機器人取代嬰兒做研究:姿勢很重要!

app01/Jason Cloney 2015.03.24 00:00
用機器人來代替嬰兒進行科學研究?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這是真的。機器人要上位科學研究,北鼻們要失寵了。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大學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就是這樣實踐的。他們用機器人代替嬰兒,研究嬰兒學習和認知的過程,而且得出結論表示,嬰幼兒在早教過程中的身體姿勢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學習是通過聯結實現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將腦海中的概念和現實中的具體實物聯系在一起。所以要在腦海里憑空回想人臉要比記單詞難得多,因為人臉是圖像式的記憶,而非聯想式的。布盧明頓大學的心理學及大腦科學教授LindaSmith表示,大腦在把名字和實物聯結在一起的時候,身體姿勢和空間位置對于記憶的效果也同樣重要;與此同時,如果能大聲讀出物體的名字,辨認物體的成功率也會大大提升。作為心理研究的樣本,機器人能夠更好地代替嬰兒完成研究的內容。機器嬰兒能夠高度模擬嬰兒在真實情境下的學習情況,而且在研究的可控性上,機器嬰兒比起人類小孩要簡單得多,比如不會哭鬧、對實驗失去興趣之類的。在實驗中,機器人的眼前會展示位于身體左邊的一個物體,之后展示右側的另一個物體,這個動作重復了多次,以產生姿勢和物體間的關聯。之后,物體被撤下,但讓機器人的姿勢和此前認知左側物體的姿勢保持一致,并且把兩個物體呈現在不同位置并重復其名字。20次試驗的結果顯示,機器人能夠辨認出對應的物體。但如果將控制變量(對應的姿勢)取消,機器人則無法識別目標物體。而這一點在12-18個月大的嬰兒身上試驗也同樣適用,表明姿勢在記憶事物上的重要性。這項研究為調查發育障礙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鑒,但目前對內在的深層次聯系的認識仍非常有限。史密斯說道,“研究顯示了身體本身在早期學習中也扮演了重要作用,而且嬰兒的動作在聯系事物和名稱的過程中也產生著影響。”盡管機器人模型在探究嬰兒大腦運作方面還有一定距離,但在嬰兒行為認知研究方面還是做出了突破性的嘗試。viagizmag

資料來源:雷鋒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