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創黨,期許以年輕世代的思維參選立委,創造藍綠以外的勢力空間。早先提出第三勢力口號的人士包括李登輝,沿革至今已有各種無數的第三勢力。而今如同時代力量躍躍欲試藉由選舉為民服務之人,更是百家爭鳴,殊途而同歸的訴求,即是複製「柯P模式」。複製的方式可以不計其數,然而前車之鑑之一,是蘇貞昌。2010年他獨排眾議,堅持參選臺北市長,不僅遭受「若選新北市長應能當選,卻影響蔡英文選臺北市長」的批評,他更在選舉失利後,僅擔任一任的民進黨黨主席。無可否認,蘇貞昌選臺北市長的心態,隱約有「跟隨陳水扁」影子的意圖:倘若落選,可複製陳水扁經驗選總統。但是,蘇貞昌並無陳水扁當年的人氣,反而因為執意,使他被民意淘汰,如今已幾乎無政治行情。 第三勢力的存在,一直是極其微妙的。通常在選舉時出現,其後又消聲匿跡直至下一回選舉。它們始終未能在柯P之前真正突破藍綠的窠臼,或發揮改變社會的作用。社會不斷變化,第三勢力面對的挑戰則是與日俱增。 目前的氛圍,第三勢力的空間,關鍵並不在於複製XXX模式,而是基層實力。以臺中市長林佳龍為例:他經營十年的最大基礎之一是其有豐厚財力。此並不意味經營基層必需要雄厚本錢,然任何第三勢力必然要如林佳龍花費時間了解民意,而不是一味在選舉前採用「組黨」的SOP。眾多人在選舉時力求曝光度,拍攝自己「關心民生」的照片,如:觀看民眾耕田,並密集上傳至臉書,作為有從政能力的「佐證」。此等見似瑣碎之事,在非選舉期間即要進行關心,讓基層感受誠意,如同街坊鄰居走訪般,未必需要過多金錢。更不是「選舉握握手,選完就放手」,遑論民眾會信任所謂的第幾勢力。故國民黨與民進黨儘管有民意背景,但鮮明的「選後即忘」色彩,使他們名聲漸衰微。第三勢力如果沒有真正的基層實力,不僅無法與藍綠作區隔,即便能在選舉獲得席次,亦有泡沫化的危機。臺聯、新黨、親民黨,而今安在哉?偶然倒是見到宋楚瑜上節目暢談「國家大事」,與「是否再選舉」的話題,製造其「政治行情」。臺聯、新黨在選舉時總會「照例」推出人選,但大多徒留黨名,喚起民眾片段記憶之用而已。 藍綠兩大黨掌握多數資源,亦是第幾勢力被壓縮的關鍵,募款不易。不過就如民進黨廢除臺獨黨綱,多數人的既定印象仍認為他們主張臺獨,無形中亦成為蔡英文的枷鎖。新黨、親民黨更是統派的另一種延伸。反觀新勢力可塑造全新的政治原則,此乃優勢。長期爭取民意認同,不短視近利的只想選舉,再逐漸擴大存在的空間。 陳水扁與柯P,畢竟僅有一位。複製XXX模式不是影印文件,每人皆為獨一無二的個體。「第三勢力們」雖提供民眾不同的比較,亦毋須沉浸於複製誰的迷思。倘若2016選舉再雷聲大雨點小,縱然未來又有第幾勢力,民眾亦不屑一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