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依達的抉擇》:一個人,兩個名

滔客/ 2015.03.09 00:00
《依達的抉擇》(Ida)2013

【劇情簡介】無家無眷的安娜是一位見習修女,立誓之前獲悉尚有一名親屬在世,結伴進一步探索父母親長眠何處。透過這些接觸,安娜得知自己的本名依達以及原生家庭的悲劇,信仰開始徬徨。

【想像力的迷走神經】這是一個出入世的故事(且容許筆者取其概念相近,以佛家用語描述天主教的故事),也是一部獲得87th奧斯卡外語片肯定的波蘭電影。導演Pawel Pawlikowski(以下簡稱PP)說了一段柔美中略帶哀傷的故事。安娜立誓成為修女之前,見了失散多年的親戚,得知自己的本名依達,一個人有兩個名,PP知道這是個好點子,用來告訴觀眾女主角的徬徨是什麼?

筆者觀察,在修道院的女孩是安娜,透過親戚開始接觸社會的是依達,自己只有一個,一個正處花樣年華的少女,充滿各種可能性的人生,然而名字有兩個,兩個來自和走向不同世界的象徵,甚至說標籤?所以筆者頭先借用出入世來形容這個故事,正是這個意思。面對選擇難免徬徨,而女主角很勇敢也很幸運,她願意把握機會去瞭解與體會,安娜是什麼以及依達又是什麼,進而面對選擇。縱然人生迫使她非選不可,她已經是所謂的「能做的都做了」,也許片尾悸動的孤單身影很哀傷,心是了無遺憾的。

【幾句對白幾個念頭】本片影像意念強於對白,也許在某些攝影專家的眼裡,大量出現「天留太多」的構圖瑕疵,但在筆者看來,這樣失衡的構圖反而更貼近故事本身,為什麼呢?不妨從影像與鏡頭兩方面來切入。影像初步給予筆者一個感覺:女主角這個人物沒有自己。而故事看下來,確定了這個感覺。她純真的臉龐,孤單的身影,被擱置在影像的邊緣,那畫面的主體是什麼?是環境,是十架,是其他人。修道院的養成時光,讓安娜活得拘謹,但她不是那種靈魂禁錮的人物,而是她來到這個世界上所接觸到的就是拘束,那是一種沒有見過眾生的純真。

本片鏡頭語言非常「省錢」,一大段鋪陳下來都是定點定焦,也就是攝影機不動的狀態拍攝,畫面只有人物活動,沒有攝影機運動(camera movement),這樣會看見什麼?形式上來說有如觀賞舞台劇,也因為這個鏡頭語言,筆者感受到女主角,從修道院的安娜到塵世間的依達,她都是受框限的人生。但是,她最後抉擇之後,鏡頭語言丕變,轉為「正常」的攝影機運動,攝影機活起來了!似乎也傳達著女主角某種靈魂活起來了!於此,筆者非常讚賞PP導演處理影像的方式,換句話說幾個簡單的畫面將女主角介紹給觀眾,她是個什麼樣的人物以及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選擇的技法貼近故事本色,亦省去了繁瑣的手法。

【意猶未盡再來一杯】將本片製作為畫面比例標準尺寸的有聲黑白片,時長82分鐘,電影學與實務發展至今,長片(feature)的定義略顯約定成俗的味道。就筆者所知,影片時長40分鐘、58分鐘、80分鐘以上的各方標準,才能稱為長片,甚至也有耳聞長片是相對說法,比短片長的就是長片,而較長片短的便是短片。筆者偏向認定80分鐘以上才能稱為長片,一來是公映或競賽時常見的門檻,二來80分鐘的時長對於人物、環境、情緒、情節…等等醞釀時間相對貼近長片的本質。故此,本片82分鐘低空飛過,卻幾近涵蓋長片該有的敘事品質,PP圓滿完成一部長片,功力不凡。

《依達的抉擇》(Ida)201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