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理查三世 王嘉明諷當代政治生態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2.26 00:00
圖說:王嘉明挑戰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陳小凌/攝影。

【文/陳小凌】駝背、跛腳、矮小、醜陋、性格暴虐、充滿心機,剷除身邊阻擾他掌握權力的異議人士,不管是兄長、公主、姪子、挺他的公爵等,都難逃理查三世的計謀與慾望之下,這位英國史上紅白玫瑰戰爭期間最後一位君王,在劇場導演王嘉明眼中另有一番體會,他說挑戰莎士比亞的歷史劇《理查三世》,不是幫「理查三世」從「壞人」翻案成「好人」,而是翻案成「正常人」。對照21世紀的台灣政治生態,展演歷史與政治的權力關係,重新演繹政治與權力。

「為什麼我們總喜歡把人貼標籤,區分好人跟壞人?如果歷史都是歷史家編的故事,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壞人的故事來證明自己的好?」從理查三世身上,王嘉明看到的不是道德框架下的好人壞人,而是一個「正常人」,他說:「人能夠爬到高位,本來就會有政治手段,甚至靠表演達到目的」,因此用「歷史解剖劇場」的概念,探討「理查三世」的歷史是如何製造的?看到了這個角色的複雜性,去挖掘真相時,也同時探討當中流動的結構與權力關係。

王嘉明說:「很多時候『在什麼位置』比『你是怎樣的人』還重要。人在那位置中,被流動的結構帶著走,也因此有很多『不得不』,因此,要探討真相時,不可能不去探討流動的結構和權力關係」。在他眼中,真相不可能因翻案而定案,真相是不斷的流動,一直變化。「現代人的歷史意識很低。因為資訊太多,反而不太思考這件事情。所以我刻意選擇一個莎士比亞的、跟台灣人無關的歷史劇,如果觀眾還能有共鳴,我想『歷史意識』就還能work」。

全劇採肉身與人聲分離的雙簧方式,讓演員分別進行肢體表演和配音,並實驗動作與聲音在翻轉、對位與平行的各種關係,讓「我」不再只是我,每個角色身上有了各種不同的詮釋、觀點與表述,歷史意識不再只有單音,而有好幾種面向,甚至對應到現代人的情境況味。王嘉明說:「莎士比亞的劇本是個『聲音能量場』,從劇本可以感覺到聲音的結構和能量,把這個能量場建構出來,用聲音勾起觀眾的慾望,『意義』才能發揮最大功效」。

王嘉明和翻譯團隊參照現行四種中文譯本,重譯出「莎式+王式」劇本,「原劇詩句押韻最難,如掌控聲音的密度和對位,我自己先練習中文韻腳字句的氣和快慢,再改寫出劇本。」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4月10日起擔綱演出的《理查三世》,2015TIFA台灣國際藝術節中唯一國內團隊代表,國家兩廳院今天安排試裝台的機會,不只讓舞台、燈光等技術有先一步的調整的可能,對於創作者,先一步在正式舞台上試演,可以修正在排練場無法注意的盲點外,更能進一步讓演出更趨完美。

2015TIFA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理查三世》4月10至12日在國家戲劇院首演登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