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深入研究茶藝 吳德亮出書分享心得

客家電視台/ 2015.02.22 00:00
【劉玟惠 范傑翔 台北 】

中國的茶器在清代加入文人巧思後,發展出不同的藝術形式,多年走訪兩岸的茶葉達人吳德亮,以他對於兩岸品茗文化的觀察,認為台灣在文創的風潮下,發展出的藝術特色,格外受到歡迎,因而策劃文人茶器展,並且出版「台灣喫茶」一書,大力推薦台灣特色茶館,推動台灣的品茗文化。

「我們看這個茶壺,這個叫作側把,就是它的壺把是側面的,你看這樣拿起來,合乎人體工學的設計,這樣很順(手),不是說我是男生,女生一樣可以拿很穩。」

隨手拿起茶壺分析,茶壺的實用性該具有哪些要件,這件以野柳女王頭作為壺扭,將砂岩結合陶土融入文創,發展出個人風格的作品,讓茶藝專家吳德亮相當推崇,而吳德亮自己則以舊砧板用陶燒,畫上土樓等客庄風情,加入短詩之後,茶盤增添藝術氣息,常年在兩岸研究茶文化,他認為,近年台灣茶器的藝術發展,相當受市場歡迎。

茶葉達人 吳德亮:「中國大陸的茶壺,大部分是師父帶徒弟,或者是爸爸傳給兒子,但是台灣不是,台灣來做茶壺的,專門是文人,專門是藝術家,所以他們做的茶壺,有自己的人文思考,他們有自己的創意,所以做出來的茶壺,最有文人精神。」

從清朝陳曼生設計壺型,將傳統製壺工藝,加入文人特色後,從1980年代左右,中國興起的新文人畫風潮,再度帶起新文人茶器的風格。

茶葉達人 吳德亮:「台灣的茶藝,比較重視精神面,然後你要如何的,表現這杯茶的好喝,或者表現它的精神,但是中國就較重視外表,它就會很多的肢體動作,甚至還要配合彈古箏,還要做什麼,變得很花俏。」

吳德亮認為,台灣茶器藝術創作融入台灣在地取材的特色,有相當的文創實力,而近幾年在兩岸各地遊走,為了讓更多人認識,更出版「台灣喫茶」一書,走遍全台新舊茶館,深入了解各茶館的精神,記錄了台灣各個時期茶文化的發展。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