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政府、民間合作 鑄造業危機將成轉機

中央廣播電台/楊文君 2015.02.22 00:00
鑄造產業為國家重要基礎工業,卻進入危機狀態,因為工作環境差,年輕人不願意投入,人才斷層嚴重。所幸部分業者已體認到產業危機,投資大筆經費改善產業環境,吸引年輕人加入;不過,如何讓鑄造業蛻變成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仍需靠政府及民間通力合作。

◎鑄造產業若消失 工具機業首當其衝

勞動部指出,國內鑄造廠約有800多家,從業勞工約有1萬8,000人,年產值達800億台幣,名列世界第12位,這些廠房多數聚集在中部地區,成為機械業的主要支援產業。

不過,鑄造產業工作的環境差,多存在粉塵、高溫、噪音及環境污染等危害因素,從業人員常被形容鼻子是吸塵器,背部是積塵器,屬傳統產業3K中的3K,也就是Kitana骯髒、Kiken危險、Kitsu辛苦,國人多不願屈就,有時連外勞都不願意投入,是未來3、5年可能消失的產業之一,若鑄造品仰賴進口,將衝擊工具機、汽機車、民生、航太及醫學業。

勞動部長陳雄文就指出, 鑄造產業長期面臨「高齡化」、「缺工」及「人才斷層」問題,如再不啟動改善工作環境機制,將無法吸引年輕人投入,勢必面臨產業消失危機。他說:『(原音)過去勞動部跟鑄造產業之間互動最多的就是做勞動檢查,因為環境品質不好,基於勞工的工作環境跟工作條件,我們會做勞動檢查;第二就是近幾年跟鑄造業反應缺工,勞動部就有責任幫他們提供勞動力,但我們發現媒介的年輕人去都待不了,一下就走了,或去看了一下,媽寶、爸寶就把他領回家了,說我們孩子不要做這種工作。』

◎吸引人才 業者砸12億整修廠房

不過,也有業者已進行了大改造,這間設立於1981年,位於嘉義縣嘉太工業區的「穎杰鑄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多年前就派員到歐洲考察,發現瑞士、法國仍然有鑄造廠,而且工廠環境優良,工作人員不會搞得蓬頭垢面。

因此,穎杰公司共投入新台幣12億,用電腦控制自動化生產,並設立控制粉塵淨化廠區,引進歐洲設計的碎砂機,碎砂時,將砂模作業隔離於獨立集塵室內,有助降低粉塵散布於其他廠區。

此外,他們不惜成本,採用高級樹脂原料,解決鑄造廠區臭味問題,最重要的還提升勞動福祉,吸引年輕人加入,讓員工平均年齡降低。穎杰鑄造公司總經理涂南昌說:『(原音)外勞不算的話,我們現在平均年齡差不多45歲。(記者:蓋新廠房之前是年齡比較高嗎?)年齡50幾將近60歲,蓋完就降到45歲,因為很大一批年輕人就進來。年輕人我們時常給他們教育就是自己能掌握一個技術,你走到世界哪裡,你都能夠生存,不要去做那一種沒有技術性的工作,端盤子誰都會端啊。』

◎通力合作 鑄造業有機會成功轉型

很多人認為,隨著時代變化,跟不上潮流的傳統產業就該隨著時間淘汰,不過,只要運用創意並投入資源,傳產不見得要消失。以歐洲丹麥的養豬業為例,他們將養豬場轉型成乾淨舒適的場所,養豬業成為該國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豬肉甚至來自丹麥。

在丹麥想擁有自己的農場,必須先到農業學校上5年的訓練課程,結業後,才能購買30公頃以上的土地進入市場,不只養豬技術,從豬舍環境設計、排泄物和氣味處理、屠宰,到最後肉品加工,都是學問,讓丹麥每年賺進1,500億台幣,連豬糞都能再賺一筆。

反觀台灣鑄造業,政府除了補助部分資金當誘因,若民間企業願意投入資金改善工作環境,並將3D列印技術導入鑄造產業,就能縮短產品開發時程,爭取高階訂單,從夕陽產業蛻變成具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下一個傳產成功轉型模式,也許就在台灣。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