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 法 德 圖像小說前世今生

民生@報/ 2015.02.15 00:00
【民生@報訊】台灣大辣出版社總編輯黃健和、法國漫畫雜誌Kaboom總編輯史蒂芬.博容以及德國前衛出版社社長Johann Ulrick,三位在漫畫與圖像小說(Graphicc Novel)打滾多年的老手,在台北書展對圖像小說進行剖析及預測。

史蒂芬.博容有20年的漫畫經驗,現在是安古蘭漫畫節藝術總監,看盡法國漫畫的轉變。他表示,漫畫在大眾心理,印象多是給孩子,通常都進不了主流書店,認為難登大雅之堂,故想畫給大人看的漫畫家,就改變形式,畫圖像小說,其內容更具戲劇性,通常頁數較多。

他表示1996年時,法國每年漫畫出版只有700本,到2002年暴增到5000本之多,就是因為90年代開始出現圖像小說,也開始進入主流書局。不過他說,在法國很容易看到日本、美國的漫畫,反之卻不然。

Johann Ulrick在14年前自己創立前衛出版社,以圖像小說為主,那時候圖像小說才剛起步,他認為台灣和德國的漫畫出版很相似,都鄰近漫畫強國,台灣面對日本,德國則面對法國。近年來德國漫畫有蓬勃發展的趨勢,希望台灣漫畫業也可以越來越好。對於圖像小說,他認為頁數並不是判斷準則,而是故事本身。圖像小說探討的課題不同,較具文學性,且通常比較嚴肅,但不會因此無趣。

他樂觀表示,德國的圖像小說市場在成長,是文類中的少數,越來越多人可以接受其豐富的文學性,他也把圖像小說帶入高中,每年都有新秀會進入前衛出版社,令他期待的是,以往以男性為主的作者,開始出現女性,希望可以看到不同觀點。

黃健和補充到,好像圖像小說是個運動的名詞,介於漫畫和小說之間,變成「什麼都可以」的狀態,他說,台灣漫畫受日本影響很深,很多人認為漫畫只有少男、少女之分,永遠都是「熱血、友情、勝利」,有作者膩了,決定嘗試不同主題,他舉小莊的《廣告人手記》為例,是以拍片生涯為對象的創作,還有其他例子也都來自台灣。

推翻大家對漫畫總是好笑、給小孩子閱讀的印象之後,圖像小說從此無憂無慮嗎?史蒂芬.博容說,圖像小說打破漫畫的限制,現在卻又慢慢成為限制,有出版社會要求作者的頁數等問題。他認為圖畫是情感形式之一,重要的仍是作者要在內容上開拓。而Johann Ulrick則說,不斷提高品質,且補充漫畫評論來完善圖像小說的整體環境,他對這個產業還是樂觀看待。黃健和說,之所以會談論這個議題,是「希望可以一路看漫畫到老」,他表示很多人大學後就不再看漫畫,因為覺得不符合年齡。

圖說:台灣、法國和德國業者對圖像小說的過去與未來進行剖析。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