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頒獎典禮?

欣傳媒/ 2015.02.08 00:00
Cello Kan

前些日子,我去參加韓國 Mnet 亞洲音樂大獎(Mnet Asian Music Award)的綵排,不過對不起,我沒有去首爾,我是在香港參加的。

對!你沒看錯,是在香港參加一個韓國音樂頒獎禮。

頒獎典禮是由 CJ Entertainment and Media 的電視台主辦,CJ本身是個大集團,除了有電視外,也有電影,音樂、新媒體四大部門,本來還有電玩部門,不過因為太賺錢,去年獨立成為一家名為 CJ Netmarble 的電玩公司。今年已經是第三年在香港舉辦,之前有一次在澳門、一次在新加坡。

雖然這是韓國的頒獎典禮,但也有一些國際獎項,今年 John Legend 拿到了國際最佳藝人,同時也參與了表演,另外有劉德華與陳奕迅做頒獎和表演嘉賓。當然整個頒獎典禮參與95%是韓國藝人,這個是很有趣的,因為懂韓語的人口在香港不算多,但是卻能夠舉辦韓國音樂頒獎典禮,除了韓國文化已經全面攻陷香港外,背靠中國大陸也是一個原因,在中國大陸哈韓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物,韓國音樂、電視、電影與文化成功做為韓國文代產業打入這個市場。

當晚入圍的藝人特別從韓國早幾天就飛過來參加綵排,最重要的是參加不代表一定會獲獎,可見他們的敬業態度。舞台搭建花了差不多五天時間,還不包括前期工作,綵排花了三天,頒獎禮當晚全球衛星和網路直播,優酷與土豆也加入了轉播的行列,可見對這次頒獎典禮的重視,預計有幾億人會收看。當天頒獎典禮是售票的,門票當然又是秒殺,(除了韓國粉絲買票坐飛機來外,大部份是中港台的樂迷購票進場)不過,就算票賣光了,也只能攤分一部份成本而已。

但為了一個頒獎典禮,值得花這麼多精力、時間與金錢,要在一個非韓語的地方舉辦嗎?

答案絕對是值得。

除了宣示韓國音樂成功進入華人區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帶來了一批批時裝、日用品、化妝品、食品、旅遊等韓國的品牌來做展覽與販賣,用軟實力去鋪陳各種藝人相關商品,在潛意識中讓你認同他們的文化與價值觀。藝人與文化商品各個打擊面相互結合,借力打力,可以說是做到極致。

比起當年日本,韓國來得更進取,雖然日本的電器、高科技產品在那年頭是王者,但是在文化滲透上,日本太過在意本土市場,缺乏擴張的野心,藝人、唱片公司、經紀人公司,對於日本以外的市場保持戒心,白白錯失了好多機會,發現問題時為時已晚。甚至當年 YMO 在國外雖成功打下了一片江山(也是因為坂本龍一自己有衝出日本的野心),但後來也為了討好日本本土市場,在樂團後期推出《以心電信》、《過激之淑女》等單曲來迎合主流排行榜,雖然作品仍是上乘,但很明顯地只想維護在地的流行商業價值。

▲YMO - 以心電信

▲YMO - 過激な淑女

下一頁 → 我們的頒獎典禮?

我們的頒獎典禮?

那我們華人地區又怎樣呢?

舊日,每到年底香港就進入各個媒體的頒獎典禮時間,各電台、電視都磨拳擦掌紛紛推出獲獎名單,雖然各家在評審上有不同方向,但是當紅藝人和大熱歌曲都相差不遠,作為指標也不為過,很多明星藝人為了媒體曝光都會主動參加,當年能獲獎的藝人,也能直接反應在銷售上。

但隨著TVB自己開唱片部、自捧歌手、跟各唱片公司交惡後。電視、電台收看收聽人口往下滑,往日樂迷熱衷的頒獎典禮,今日也跟香港小姐一樣,誰是冠軍已經沒人想知道,外面流行的歌手與得獎名單,雖然仍能某部份反映現況,但大部份已和現實世界漸行漸遠。

至於中國大陸,我可以大膽地說,音樂頒獎典禮與各項影展,他是全世界辦得最多的國家,只要有個名目就可以辦頒獎典禮,但到底有多少個是真的有代表性呢?從前百花、金雞這兩個電影獎項,是代表了中國製造的電影光榮,但自各地影展林立,再加上不時傳出做假、評審有問題等負面消息,今天這兩個電影獎項雖仍舉辦,但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同時卻沒有新的可以取而代之,慢慢地變成了只是有新聞,卻沒有價值的情況出現;若說音樂的頒獎典禮,各地城市都有舉辦,大致都是以推廣音樂為由,但同質性太高,沒有完整的評審制度,你甚至可以說是黑箱作業。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李宗盛曾說過:「台灣做宣傳真的簡單多了,只有三台、有線電視、電台與平面,大部份都是在台北,你想想全中國有多大,每個城市有多少媒體,未來如果要全部跑一遍宣傳,那是多麼可怕的事。」

在今天,別說宣傳,單單要跑一遍全國所有的頒獎典禮,已是多麼可怕的事。而當紅藝人有很多,可是頒獎典禮卻有更多,商演、演唱會、活動成為了藝人賺錢的方法,哪有時間與精力去參加這麼多頒獎典禮?若來了沒得獎,多沒面子。加上許多影展和音樂獎常變成以賺錢為目標、以品牌曝光為主,那麼,品牌會透過參與藝人的身價來衡量贊助的數目,藝人則會用「拿不拿得到獎」來衡量參與與否。這些雖說無可厚非,但終究不是正向循環。

所以追根究底,假使獎項本身有重量、有代表性,藝人就不會是如此態度;至於商品贊助,其實不是什麼洪水猛獸,Grammy、Oscar 這些都有贊助。所以最重要還是代表性,有代表性,藝人願意參與,贊助就自然會跟著來。你主體都不做好,其他的怎會依附上來呢?

主流媒體的沒落使得香港的音樂頒獎典禮不再受到重視,中國大陸則因為太過浮濫而湮沒,那台灣呢?

金曲獎可以說是在華人地區最公平公正的頒獎典禮,在操作與運作上也是最成熟,而且仍在不斷地自我改進,比起其他眾多頒獎典禮,流於表面的晚會形態,金曲獎有著更深層次的探索與展望。

不過,華人的音樂跟其他鄰近地區比起來,仍有一段很大的距離,就拿韓國來說,他們的流行音樂在這二十年有著急速的發展,而且慢慢像日本那樣,各種不同音樂種類都有才人湧現,例如一直做很多韓劇配樂的鋼琴作曲家 Yiruma,這種純音樂的幕後創作人,也借著韓國電視與電影的優勢開始在海外巡迴。包括古典與爵士也是百花齊放,但我們華人地區的流行音樂好像仍在原地踏步,更不要說其他不同的音樂類型了。

看著 MAMA 頒獎典禮上,陳奕迅一個人在舞台上演唱〈浮誇〉,獲得網民大力歡呼,當然Eason 表現在當晚真的很優。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如果跟韓國那些跳舞組合或藝人同台的話,我們可還以派誰出來跟人一較高下?

▲陳奕迅 - 浮誇

的確,我們需要時間。華語人口雖然是世界最多,這個系統裡的藝人也都能去世界各地開巡迴演唱會,但是買票仍以自己人為主,像韓國那樣能吸引各地樂迷的日子好像仍有點遙遠。說實話,我們自身的音樂水平,也和韓國有著很大的距離,沒有好音樂,再多的頒獎典禮也是沒用。

你試想一下,如果有一天,有一個代表著華人音樂的頒獎典禮,能在曼谷、紐約、里約熱內盧舉辦,那是多麼教人興奮的事?

希望我不是在做夢。

(本文轉載自娛樂重擊 Punchline,授權範圍僅限欣傳媒,不得轉載)

----------------------------------------------------------------------

娛樂重擊 Punchline 是一個嘗試,我們邀請對這個產業抱有高度熱情的所有人共同加入,讓這個重要卻已瑣碎化的議題,獲得該有的重視與位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