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摩羯颱風

下營武安宮「五指劍展覽室」 2月8日起開放展出

大台灣旅遊網/范銘偉 2015.02.08 00:00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2014年於鄭成功文物館展出「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特別商請下營武安宮出借供奉於正殿神龕5支神器,亦是地方俗稱「五指劍」的「巴圖形石器」進行展出,這也是武安宮首度將鎮宮之寶公開對外展示之創舉,去年10月底展期結束後,下營武安宮即積極籌劃於廟裡空間規劃完善的展示空間,並於2月8日上午10時邀集各界人士共同進行開幕剪綵儀式,讓鎮宮之寶正式對外進行公開展示,歡迎民眾踴躍前往參觀。

  武安宮主委戴清水表示,地方非常珍視這5支五指劍,以往為怕失竊,長期被深鎖在廟宇神龕內,有鑑於去年的展出經驗,廟方認為這麼珍貴的文物鎖在不見天日的神龕內實屬可惜,因此便積極規劃一個完善的展示空間,並加強防盜保全設備,讓民眾即便展覽結束也可以親自來到武安宮一睹「五指劍」的風采。

  武安宮「五指劍」於民國58年間,由村民戴秀雄和王忠正義在武安宮西方的臺19線公路旁溝渠挖而出,各自帶回收藏。民國61年經神明指示這5支石器需供奉於武安宮,2人才將石器捐出,保存於武安宮中,並由道士在器表上畫上符令,成為祭祀神器,並成為鎮宮之寶。

  根據考古研究指出,巴圖(Patu)一詞源於紐西蘭毛利族,是一種匙形而扁平的手持器物,有石質、木質、骨質等質地,長度約20-50cm,用於戰爭的武器、酋長的權杖,或是祖靈的法器。臺灣的巴圖形石器主要分布在臺北盆地和嘉南平原,長度從13公分到近80公分皆有,唯過去主要用途係作為耕種農具?或是防禦武器?還是祭祀禮器?學界迄今無定論。

  武安宮所供奉的5件石器由於狀似巴圖,學者稱之「巴圖形石器」;巴圖形石器是目前臺灣所發現最大型的史前磨製石器,學術上另有「冠頭石斧」、「匙形石斧」、「匙形大鋤」等別稱。5件石器的長度約介於60-80cm,厚度約2cm,這幾件巴圖形石器是由青灰色的變質砂岩磨製而成,質地均勻且器表光滑,有明顯但不是很發達的片理,部分石器有製作時產生的局部片狀剝離現象。

  學者指出,這5件石器的出土地點緊鄰多處史前遺址,其中與右武衛遺址的地緣關係最為密切,根據遺址出土的陶器器型及巴圖本身型制特徵推斷,武安宮的巴圖形石器年代與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烏山頭遺址相當,距今約2,800年至2,000年之間。這5件巴圖的磨工精細且大而完整,出土時側邊豎立相靠,加上石材(變質砂岩)不是本地出產,在石器時代應是貴重物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