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學測幾無基本題 廣泛閱讀才是王道

中央社/ 2015.02.01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日電)104學年度學測國文科,幾乎不見基本的記憶性題目,國學常識更是一題都沒出現。高中教師擔心影響學生學習意願,傳統教學方式必須改變,大量、廣泛地閱讀,精進鑑賞、理解能力,才能拿到高分。

師大附中國文教師林麗雲表示,以往高中國文教學著重核心30篇選文、文學常識,老師都會仔細講解,升學考試也經常出現。但今年學測,這類題目卻不到一成,尤其是文學常識、修辭、語法更是一題都沒出,恐怕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意願,增添教學的無力感。

林麗雲表示,學測選用課外文章的比例非常高,著重閱讀理解、文學鑑賞和寫作能力。在題目設計上,不斷交錯古今文體,同一題中,題幹是文言文,選項卻是白話文,對理解能力差的學生來說,作答會非常吃力。

板橋高中國文教師官廷森以非選第二題為例,要求比較曹丕的「典論論文」和高行健「文學的理由」兩篇文章的異同。前者是30篇選文中,學生一定很熟悉,但後者卻相當陌生,瞭解高行健的脈絡和意境,才能解的出來。

官廷森解釋,曹、高二文是「小同大異」,兩者都肯定書學對個人價值的意義,但曹丕認為文學可使作者聲名不朽,成「經國之大業」;高行健則認為作品完成時,作者已獲得自我滿足,社會效應則不需強求。

官廷森說,「文學的理由」是高行健拿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感言,他認為文學誕生於自我滿足的需要,得獎則是附加的。

官廷森認為,這類題目給高中教學現場的啟示是,不能再只看核心選文,而要多補充相關作品,引導學生觸類旁通。例如教「典論論文」時,應多讓學生瞭解古今作家怎麼看待文學,「今年學測考題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國文作文部分,官廷森認為學測仍偏向個人情感、生活經驗的抒發,偏重「感性」,對理工組學生不利。相比之下,國外同年齡的寫作考試,較著重「理性」的分析批判,台灣一直出現「獨享」這類題目,侷限在小世界中,對學生不見得是好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