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認識胰臟癌 正確治療不驚慌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高雄報導 2015.01.20 00:00

1名年約50歲林姓婦女,3年前因腹痛就醫診斷為2期胰臟癌,原本判斷可進行切除手術,沒想到下刀後卻發現腫瘤已侵犯神經,且癌細胞出現轉移,切片證實為胰臟癌第4期,已無法開刀治療。醫師表示,晚期胰臟癌病人若不接受治療,通常生命僅剩3至6個月,但婦人展現堅強的意志力,積極配合治療,終能爭取到多一點和家人相處的時間。

胰臟癌的主要症狀有3:上腹部疼痛逐漸伴隨背痛、體重減輕,以及黃疸。

發生率等於死亡率!胰臟癌惡性高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饒坤銘表示,由於受到人口老化、生活習慣改變和醫學診斷技術進步的關係,國內胰臟癌發生率有緩步成長的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民國85年約有800位胰臟癌新患者,99年有1600位,100年則有1827位,雖然發生率排不進十大癌症之列,但死亡率卻很驚人。

在現今惡性腫瘤中,胰臟癌是較具侵襲性且預後不佳的一種,發現症狀時常已是晚期,無法手術切除病灶的比例高,即使接受手術、化學或放射線治療,2年的死亡率仍相當高,因此胰臟癌向來有「發生率等於死亡率」的說法。衛福部最新癌症資料也顯示,民國100年共有1607名患者死於癌症,占癌症死因的第8位。

3大胰臟癌症狀:腹背痛、體重減輕、黃疸

胰臟癌的惡性高,原因在於胰臟深居人體臟器正中間,病變難以被察覺,通常直到癌症末期,腫瘤侵犯到神經系統才有顯著的臨床症狀。饒坤銘醫師表示,胰臟癌的主要症狀有三:上腹部疼痛逐漸伴隨背痛,患者平躺時會因腫瘤伸展而感覺痛感加劇;體重莫名減輕,半年內減少原體重的10%以上;腫瘤太大壓迫總膽管引起的黃疸。其他症狀則有噁心、厭食、鬱悶、消化不良和嘔吐等。

不僅症狀發生要提高警覺,長期暴露在胰臟癌危險因子下的人,也要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75%的胰臟惡性腫瘤屬於腺癌,發生原因多與年紀大、抽菸、酗酒、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胰臟發炎、含亞硝酸類飲食、膽結石、常時暴露在含石油醚類的化學物質環境下有關,這類高危險族群,以及沒有家族病史卻突發糖尿病、急性或慢性胰臟炎卻找不出原因的人都要特別留意,及早檢查以瞭解存在潛在胰臟腫瘤的可能性。

饒坤銘醫師表示,胰臟癌的惡性高,原因在於胰臟深居人體臟器正中間,病變難以被察覺,通常直到癌症末期才被確診。(攝影/駱慧雯)

胰臟癌開刀難度高 化療治療為主

治療胰臟癌,早期發現和開刀是最好的辦法,但是約8成患者確診時已是晚期而無法手術。饒坤銘醫師指出,民國100年新增病患當中,曾接受化學治療比例占44.17%為最高,2成接受手術治療,17%曾接受放射線治療,另有39.8%患者確診後就直接接受緩和照護,無法再接受任何積極性治療。

針對絕大多數晚期患者會接受到的的化學治療,傳統多採用針劑藥物,需每周回診,既耗費時間,又要承擔向公司請假所衍生的經濟壓力,且傳統藥物對縮小腫瘤的效用不大,身體仍常會出現腫瘤引起之消化不良、噁心、嘔吐、疼痛等症狀。

不過,在2013年發表的台日跨國合作的臨床實驗中,發現無法接受手術切除之晚期胰臟癌患者,服用新的口服化療藥物與傳統針劑相比,在抑制腫瘤成長、病患的整體存活時間和腫瘤控制時間上兩者旗鼓相當。口服藥物搭配針劑化療更能提升腫瘤控制率,有機會減輕因腫瘤太大壓迫其他器官和神經所引發的不適感,更重要的是副作用並未因此增加太多。

饒坤銘醫師表示,有效控制腫瘤,有助於提升癌友的生活品質,增強求生意志和延長生命力。此口服化療藥已於去年納入健保,成為無法手術切除之晚期胰臟癌病人的另一個治療選項。至於實際的治療方式,仍需與醫師做充分溝通,依據個人體能、健康狀態和服藥順從性等項目做評估,量身訂做合適的治療方案。

守護胰臟健康!戒菸酒、少油糖

如何正確看待胰臟癌?饒坤銘醫師建議,健康者平日應注意飲食的質和量,避免攝取過量油脂和糖分,不抽菸酗酒,維持良好的生活形態;高危險群則需定期健檢,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已確定罹癌者,能開刀者盡可能接受手術,無法開刀者,也要積極接受治療以控制疾病、延長壽命。

胰臟癌的治療,近幾年已有突破性的進展,希望癌友能持續積極樂觀的態度,與醫師合作,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與治療成果。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33/22788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