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立雲科大學生記錄漸消失的工藝─北港糊紙,保存地方特殊文化

大成報/ 2015.01.16 00:00
【大成報記者張秦華/雲林縣報導】在宗教祭典、生命禮俗儀式中佔有極其重要地位的糊紙工藝,隨著科技興起及時代潮流趨勢而逐漸沒落凋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三位學生,為記錄項傳統技藝的點滴,跑遍糊紙工藝的原鄉─雲林縣北港區,為糊紙技藝拍攝工藝紀錄片,保存地方特殊文化。

糊紙工藝乃是一種結合紮竹與糊紙的工藝,所運用的工藝技巧主要有紮、剪、糊,以及相關的版印、彩繪,在臺灣民間通稱為糊紙、紙糊、紙紮、糊紙厝等(圖1:王船/國立雲科大提供/大成報記者張秦華整理)。在藝師的巧手中,平面柔軟的紙張透過竹紮骨架的支撐、靈活有趣的剪紙技巧、畫龍點睛的彩繪技術,變成一件件華美的糊紙作品,在宗教祭典、生命禮俗儀式中被廣泛的使用著。常見的糊紙有喪禮中使用的糊紙大厝、普渡中使用的水燈、建醮中使用的糊紙神明等等。華美的糊紙作品是藝師技藝的展現,但由於印刷的方便性,取代了傳統手繪,厚紙板取代了紮竹的步驟,這項技藝的傳統樣貌漸漸消失在生活中。

為此三名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的學生,頂著盛夏酷暑的烈日,選擇了中台灣宗教勝地之一的北港為目標,跑遍大北港地區尋找傳統手工糊製的糊紙、創新多元的糊紙,為糊紙技藝拍攝工藝紀錄片-正港有「糊/福」氣。

學生表示,進入文化資產維護系之前,對於糊紙的認識並不多,原先以為只有喪禮和大型的宗教活動會使用糊紙,直到團隊成員之一在實習的過程中參加了「七娘亭糊紙工藝DIY課程」,體驗製作七娘媽亭糊紙,發現色彩繽紛的糊紙作品迷人之處,才開啟對糊紙的興趣,開始探討台灣的糊紙工藝,發現糊紙技藝的轉變,進而拍攝紀錄片。他們希望以在學校受到的專業訓練,融入在這次的紀錄片當中,藉由呈現出來的影片,讓觀眾除了能得到關於糊紙的文化意涵與糊紙產業的延續,更讓大家知道文化資產其實是跟生活關係密切,生活中處處都是文化資產。

在影片中拍攝了常見的七夕七娘亭、虎尾中元祭、民雄大士爺祭,另外還有專屬於口湖地區的「牽水狀」儀式、北港傳承五代的燈籠店、北港百年紙糊神明…等等。

正港有糊氣,取自糊紙的「糊」與福氣的「福」,代表著糊紙蘊含祝福與引福的寓意,且象徵糊紙這項傳統工藝氣息能繼續延續。而「正港」的國語為「真正」之意,敘說人們真正虔誠的祈求。雖然糊紙在傳統印象中多與喪葬連結,事實上,它曾經被運用在人生各種不同的階段中。藉著紀錄片的拍攝,希望能呈現此項民間技藝的特質,且期盼重現曾經存在於漢人生活中的美好價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