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墾丁新種蝸牛 取名墾丁高口蝸

中央社/ 2015.01.14 00:00
(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14日電)國立高雄大學研究團隊在墾丁社頂公園發現台灣新紀錄種蝸牛,取名墾丁高口蝸,已發表在學術期刊上。

高雄大學生命科學系博士黃重期的研究團隊,在墾丁國家公園社頂一帶進行陸生貝類生態調查,經過比對文獻和國外的標本後,發現蝸牛新種,特別以產地墾丁國家公園為名,命名為墾丁高口蝸(Hypselostoma kentingensis),這也是高口蝸屬第1次在台灣發現的紀錄。

墾管處表示,墾丁國家公園採集紀錄到超過30種以上的陸生貝類,現在又新增加1種台灣特有種。

黃重期表示,這幾年來,即使是在像墾丁這樣的台灣低海拔地區,仍然可以發現從來沒有被描述過的蝸牛,顯然我們對於這塊土地上物種多樣性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墾管處表示,墾丁高口蝸體型很小,約只有0.2公分大小,所以不容易發現到牠的蹤跡,此外,牠們還會在殼上裹上一些岩壁上的泥沙,加上軟體有一部分是深色的,更不容易發現,因為這一類蝸牛殼口會往上揚起,所以叫做高口蝸。

墾管處表示,高口蝸住在石灰岩山壁上面,很耐乾旱和高溫,跟一般我們常見在地上或是樹上爬行活動的蝸牛不一樣。白天的時候,墾丁高口蝸會留在裸露的岩壁上休眠,但是晚上或是雨天就會爬出來活動。

墾管處指出,墾丁高口蝸和菲律賓呂宋島及琉球宮古島的高口蝸牛很類似,推測應該有比較密切的親緣關係。

墾管處表示,雖然台灣的陸生貝類並沒有任何一種列入保育類名錄,但是因為陸貝的遷移能力比較差,很多種類的分布範圍都很狹窄,一旦棲地破壞了,可能就永遠消失在地球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