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異景 7資深攝影家虛擬地景

民生@報/陳小凌 2015.01.10 00:00
圖說:全會華「幻像」。作者提供。

【文/陳小凌】數位攝影的便捷,打破傳統地景攝影的創作方式,透過電腦影像處理,抽離色彩、造型等元素,超脫文化、符號意涵,將原始地景風貌跳脫時間、空間的侷限,賦予創作者強烈的意象詮釋,在虛幻、荒謬的景色中尋找自我的精神象徵。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2015年開春「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攝影展,七位國內資深攝影創作者,在生活與旅行之間獲取靈感,透過相機捕捉原始地景,將瞬間變成為永恆,運用重組、排列及轉化手法,數位影像卻把永恆變成虛幻,呈現不同於觀景窗直視的原始視覺感受。

七位攝影家作品,江思賢「妙境」:以自身為媒介,透過物質與氛圍的重整,以黑、白、雲、雨交織構成有形的造化。張仲良「見山不是山」:在宣紙千褶萬皺所形成的層層山巒中置入人物安排,運用數位技術巧妙地呈現傳統東方禪意,見山而非山,見水而非水。

全會華「幻像」:藉由線條與色彩融合,交織出虛幻的抽象意境,在藍色的絢爛景色中,尋找自我的精神象徵。蔡文祥「無題」:透過將海景重置,塑造表面脫離現實,構成一種隱喻,隱含在快門後的動機才是圖片的生命所在。呂良遠「潮騷」:透過水石交融的擁抱姿態,刻畫出歷經歲月風刻、雨雕、海濤巧琢的岩紋,在亙古的時空流轉中,留下柔與剛、虛與實的美幻古石容顏。

陳春祿「童年—復刻與對話」:藉由拍攝孩兒的景物繪畫與自我對話,復刻作者褪色的童年風景。林添福「混沌」:藉由手機拍攝天地混沌初開的自然朦朧景象,描繪天地的廣闊幽遠與萬物的恆久循環。

32幅左品藉由數位影像創作表達他們對於「具象」和「抽象」的深層思索,在虛與實之間的遊走交錯,擴張視覺領域和未知的想像,在熟悉的風景中,激盪出新的藝術火花。展覽期間特舉辦6場豐富市民講座深入淺出分享影像創作、數位攝影美學的內涵;廣邀民眾共享於其中,親近攝影藝術,欣賞地景攝影新美學,同時提醒人們關注我們居住的土地與身處的環境。

「異景」─虛擬地景的原貌攝影展期至3月29日。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