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冬季蔬菜農藥易殘留 選購宜當令

中央商情網/ 2015.01.03 00:00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2015年1月3日電)農藥跟你我生活息息相關,每天的飲食都怕它的存在,卻又是農民的好幫手;專家提醒,冬天蔬菜較易農藥殘留,選購宜「當令」,要小心。

台灣大學農學博士,現任糖(艸果)餅乾公會副理事長及亞洲瑞思生物科技技術創辦人洪建龍表示,冬天蔬菜大多屬十字花科類,蟲害較嚴重,加上採收期短、氣溫低,農藥散發較慢,因此容易有農藥殘留問題。

隨著季節變化,每一季農政與衛生單位都會針對市場抽查公布農藥殘留,但是當大家看到檢驗結果時,似乎等於告訴你又吃進了多少農藥。因為生鮮蔬果如果不是在上市前抽驗,等到抽驗結果出爐早就被消費大眾吃下肚了。跟包裝食品的差異處是,消費者連討公道的機會都沒有。

洪建龍表示,這也是農藥殘留管理最大問題,因為生鮮蔬果食品市場上架時間短,很難追蹤管理,而且也很難證明對身體產生的危害,只能靠消費者勤加清洗防止農藥殘留。因此,這些年來有機食品當道,消費者寧可花費2至3倍價格來買個心安。

消費者要如何自保?洪建龍說,「太高貴的蔬菜,農藥殘留的風險越大」。他建議選購蔬菜跟水果,「當令季節」且正值量產期是首要指標,不僅便宜又好吃,農藥殘留問題也相對較小,如現在高麗菜、白菜及茼蒿等都是不錯選擇。

洪建龍分析,台灣地區農藥殘留主要分成幾個大類,首先施用農藥最多的是蔬果類,尤其是非當令的蔬果或是搶收(包含提早收成),舉例來說,前一陣子茼蒿剛出產時,由於氣溫尚高所以都是早栽,而且農民又要搶價格好的時間販售,所以問題就來了,過度的施用藥劑,以及過短的消耗時間,結果就會殘留。

細想一下,施用農藥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習慣性施用,這類的農民沒有什麼想法,只聽農藥行的推薦,時間一到就施用,但是看到價格好就賣出,就會形成殘留。

另一種是精打細算型的農民,因為農藥也是成本,蟲害損失也是成本,在兩者之間選擇了省時省力省成本的方法,通常也聽從農藥行的建議加重劑量,加上搶收,後果也可想而知。

蔬菜幾乎都是短期作物,單價不高,短則三星期、長則2個月,其實可施藥的時間不長,所以農民的要求都是希望立即見效,而這類藥物通常是老藥劑如有機磷劑、有機氯劑、氨基甲酸鹽類、合成除蟲菊類等,針對於此,台灣發展出快篩方式來偵測農藥殘留,由於這些都是殺蟲劑,因此,就借重蒼蠅身上萃取出的酵素來簡單辨別是否有農藥殘留,因此能判斷的種類有限,以殺蟲劑為主。

而一般蔬果市場檢驗方式也採用了這種方式,也有生技公司發展出來像血糖機一般的偵測儀器,可以快速檢驗殺蟲劑殘留。但是,殺蟲劑畢竟只是一個種類的農藥,還有殺菌劑、殺真菌劑、殺線蟲劑、殺草劑等等。這些幾乎都沒有快速篩檢的方法,反而令人更值得擔憂。

洪建龍指出,依多年來的經驗,因為農藥是種植的成本,所以越高價的蔬果越值得為了保護它而施用,所以一般會發生殘留的季節主要在冬季;另外,特殊狀況例如颱風來臨前,為了搶收往往難以顧慮到農藥安全期是否已過,因此,建議避免產量稀少的蔬果,跟災害過後昂貴的蔬果,這些都屬於高風險族群。

除蔬菜外,包括紅豆、綠豆、黃豆等也有不小的農藥殘留問題,洪建龍解釋,因為這些雜糧類農產品採收方式特殊。收成時需要讓葉子乾枯,通常為了採收方便,會噴灑大量殺草劑處理,就會造成殘留;不過這類產品因為可以耐儲藏,通常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消散到限制標準之下,但重點是,要有專業的人跟方法來判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