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帶失智症親人就醫 這樣做最快上手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 2014.12.29 00:00

帶失智症家人就醫,絕對不是輕鬆的事!失智症患者就醫時,常發生與醫護人員「雞同鴨講」的情況,或是抽血與打針時以身體抗拒,檢查牙齒嘴巴不願意張開等,以及失智患者開刀欲麻醉時,陷入認知退化與譫妄等風險的「天人交戰」中;此時,都考驗家屬平時的照護技巧經驗,以及如何與醫師溝通,或者該如何配合的抉擇。

帶失智症家人就醫是一場「天人交戰」,例如抽血與打針時以身體抗拒,檢查牙齒嘴巴不願意張開等。

雖然目前醫界仍無有效的失智症藥物,但是,研究證實,愈早期失智症的治療,正確的使用藥物與透過認知功能訓練,可以延緩記憶認知功能的惡化,以及改善日常生活功能。

帶失智症家人就醫很快上手

善加運用高齡醫學門診,或老人整合門診

但是,帶失智症長者就醫,往往會出現許多困擾,照顧失智父親有12年豐富經驗的伊佳奇建議,除了神經內科之外,要善加運用高齡醫學門診,或老人整合門診,因為老人往往都有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加上身體功能退化,拜需要看多種不同科別的門診,避免只看單科出現「踢皮球」的狀況。

就醫前家人就必須做足功課,平時要為長者紀錄生命徵象,包括血壓脈搏呼吸次數心跳等資料,以及精神行為症狀的出現前因狀況頻率等,提供給醫師方便判讀診斷。尤其失智患者到了重階段,逐漸失語,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生理狀況,有時甚至是「雞同鴨講」,必需完全依賴家人的平時觀察紀錄,才有助醫師正確診斷。

伊佳奇建議,除了提供護理人員紀錄父親的醫療基本資訊之外,例如在下次就醫前,即先至醫院做驗血驗尿,避免等候再進門診耗時。就醫當天會提供一份父親非藥物療法活動清單,以及目前服用藥物的明細,供醫護人員查詢了解。

萬一失智長者需要動手術,一般家人會採取保守態度,擔心會施打麻醉藥,風險包括認知功能退化、譫妄等。

接著比較棘手的是,例如失智長者有精神問題,如「被害妄想症」,面對需要抽血、打針、做大腸鏡、照胃鏡,甚至到眼科、牙科就診檢查,可能都無法配合醫護人員的要求,例如長者會以身體抗拒,致使扎針時,無法準確找到血管;或檢查眼睛時,眼皮一直跳動無法配合;以及做大腸鏡、胃鏡檢查時,一般人採局部麻醉,失智長者往往需要全身麻醉,對於心臟功能欠佳與失智長者,都有副作用。

抽血驗尿檢查失智長者難配合

轉移注意力,陪失智長者一起照X光

伊佳奇以親身經驗分享,遇到這一些棘手的問題,還是有技巧可以突破,例如抽血時,先誘導長者轉移注意力,給他戴口罩,並抓緊他的肢體,戴口罩是為了避免吐口水時吐到醫護人員;或帶他喜歡的物品,當他躁動時,利用物品讓他心情穩定;至於驗尿則盡可能在家先收集尿液。照X光時,家人也穿上鉛衣陪伴長者一起照X光,讓他有安全感。

失智長者動手術安全考量多

小心譫妄,手術後持續做非藥物療法活動

最後是萬一失智長者需要動手術,一般家人會採取保守態度,擔心會施打麻醉藥,風險包括認知功能退化、譫妄等,所以建議對於沒有立即性威脅生命的手術,儘量避免。即使要進行手術,家人應該更加留意照護技巧與方法,持續提供現實導向與非藥物療法活動。

譫妄典型的症狀包括定向感障礙,也就是對人、時、地有錯誤的認知,以及專注力受影響,容易分心或馬上就忘了自己在說什麼。可能的起因包括手術對心理與生理所造成的壓力、疼痛及治療疼痛的藥物、手術中造成的失血、感染(像是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代謝性問題(像是肝功能或腎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營養不良、缺水及失眠等。如果生理性的異常沒有解決,病人就會持續有譫妄的現象。

伊佳奇為了照顧失智症父親,學習失智症專業知識與照護技巧,以12年時間陪伴父親就醫、運動、訓練,徹底實踐「非藥物療法」的精神。

所幸,譫妄通常是短暫現象,一般在譫妄的起因解決後的3到7天,症狀就會消失,但也有可能拖到1個月之後才消失。

伊佳奇曾任教於東吳大學及世新大學,為了照顧失智症父親放棄所有工作,不斷受訓、上課、學習失智症專業知識與照護技巧,以12年時間陪伴父親就醫、運動、訓練,徹底實踐「非藥物療法」的精神,並完成《趁你還記得》一書,希望給正陷入困境的家屬一個醫院藥物之外的有效可行方案。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22410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