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股青紅燈〉石油美元的連鎖效應不容小覷

自由時報/ 2014.12.27 00:00
隨著國際油價崩跌,幾已確定這波長達6年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級週期已告終;當「石油美元」(Petro-dollar)進入貧血期,其引發的連鎖效應不可小覷。

石油美元始於70年代中期石油價格上漲後出現的國際金融新勢力;簡單來說,就是產油國因石油收入大增,扣除本國經濟發展及支出所剩餘的盈餘資金,這筆資金之龐大,甚至催生了近代的國家主權基金。

在1974年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外匯儲備不過740億美元,但到了2009年後,光OPEC的外匯儲備就暴增到1.3兆美元,若再加上俄羅斯、挪威等其他產油國,產油國合計外匯儲備破2兆美元,估算其中至少1/4、約5000億美元變身成石油美元。

石油美元是筆龐大流動資金,最初是湧向歐洲、紐約的貨幣市場,隨後流向日本、新加坡,近10年來更大量轉進新興經濟體;隨著石油美元的規模擴大,對全球金融及投資市場就像是條大動脈,充沛時能讓市場活蹦亂跳,但當貧血後市場就會衰退,甚至生病。

隨著科技進步、金融商品的多樣化發展,國際資金的移動速度與複雜程度,遠較10年進步10倍、複雜百倍。石油基金不只是「歐洲美元」的重要組成之一,也是「亞洲美元」組成的一部分,當石油美元因油價崩跌開始進入貧血期,就跟人體失血一樣,失血個幾CC還不會有事,但當長期或大量失血,又碰上美國提前升息的「失溫」,全球金融市場不生病也難。(費特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