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全國15個入學區中,有13區的超額比序中有「服務學習」項目,多是要求學生達到一定的服務時數門檻,也有一些就學區將幹部、社團經歷等也都列入計算。
服務學習列入升學項目,備受爭議。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就曾批評,服務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事,如果為了升學做志工,是對志工的汙辱。
前教育部長蔣偉寧曾以「假久了就會成真」解釋,服務學習出發點可能是功利,但讓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服務,觸發內心的情感,或許久而久之就能主動關懷社會。
台灣服務學習學會發起人、台灣師範大學退休教師黃玉表示,歐美國家應有深厚的宗教信仰,許多孩子從小就自然而然地參與志工服務。台灣則沒有這樣的環境,因此需要學校教育引導。
「第一次總是有目的。」黃玉認為,一開始為了拿學分、累積時數參加服務學習,並沒有什麼關係。重點是服務必須有「學習」,不能只掃掃地就算了,而要從中反思和總結,老師的引導非常重要。
黃玉表示,理想的「服務學習」模式,應結合課程所學。例如資訊系學生到部落幫忙架設電腦設備,實踐教科書的知識,練習解決問題,並同時對原鄉議題有所理解;財經科系學生,則可幫忙公益單位設計行銷方案,並藉此對社會弱勢有所認識和理解。
黃玉主張「服務學習」應融入正式課程,從培訓教師著手,現階段還無法一步到位,至少要做到像學習的樣子。例如最常見的清潔打掃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反思維護整潔的重要,以及腦力激盪,有沒有什麼技巧能夠最有效率地完成清潔工作,並將相關哲理推衍到日常生活。
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秘書侯蓉蘭表示,一開始聽到學生要做志工「拿時數」,基金會都拒絕。但後來想想,即使是為了升學,若能在服務過程中引發興趣,未來繼續投入社會服務,也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侯蓉蘭說,學生如果不知道背後的意義,服務可能只是一種勞動、甚至被當作懲罰。她以海岸淨灘為例,不能只停留如何撿垃圾,而要結合環保理念,瞭解海岸生態維護的重要性。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組長楊國隆表示,目前教育部推動的服務學習,強調走入社區、走入社會,場域不只限於校園。在服務過程中,可以對社會有所反思,未來便能應用所學,對社會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