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馬英九先生辭職國民黨主席帶給我們的思考

yam蕃薯藤新聞/汪致重/撰文 2014.12.09 00:00
2014年12月3日星期三,臺灣國民黨主席馬英九正式辭職,為國民黨在剛剛謝幕的「九合一」臺灣地方選舉的失敗承擔責任。 馬英九先生,自2008年當選臺灣領導人以來一直身兼臺灣行政最高領導人與國民黨最高領導人職務。在過去的六年執政中,他身兼二職,在臺灣島內的政績普遍認為是失敗的,在島外的成績則是有目共睹,即:大力推動了與中國大陸的合作進程。他對兩岸關係的良性推動自然會被相當多反對者詬病,臺灣大部分民眾儘管心存疑慮,但對於推進兩岸和平發展,仍舊是支持與擁護的。在2016年換屆之前,他還有一年半的執政時間。姑且不論他個人在剩下的執政期間還能做什麼,就目前對他前六年的政治表現如何評價,不僅是我們每一個關心臺灣的人應該認真思考,包括那些對他持反對意見的人,尤其是這次在“九合一”選舉取勝的民進黨人如何對他做出客觀評價,將對我們每一個關心臺灣發展的人來說都是有益的,對今後臺灣的執政者更是有益的。 從個人品質而言,馬英九本人清廉、自我節制、執著、認真、有責任心,筆者相信這是所有人都贊同的;他溫文爾雅,謙謙君子,也是有目共睹的。就個人抱負而言,馬英九是一個希望能夠真正推動臺灣的改革、使之再次從亞洲崛起的有為之人,他立志于步其老長官蔣經國先生的後塵,重現臺灣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經濟奇跡,從而報恩與蔣經國先生。從這一點來說,也從中國傳統意義上來說,馬英九先生是一個非常值得尊敬的人,他是一個好學生,是一位勇敢而堅定的踐行者,這也為我們中華民族這些後人向先賢們學習做出了榜樣。 然而,他卻不簡單如此,因為他是一位政治領導人,這是與我們所有普通人完全不同的重要分界。 他所考慮的不是家事,而是社會事與天下事;他要面對的不是幾個人,而是面對臺灣2300萬人,以及臺灣之外的億萬人;他要經營治理的不是一個家庭,而是臺灣幾百萬不同的家庭及其所在的各個階層;他所面對的艱困時局不是一個團體或企業,而是島內外不同的政治利益與代表利益的集團們;他的任務是如何在經濟、政治困局中振興臺灣。他是在臺灣危難時期承擔這個重擔的人,他面臨著各種困難與挑戰。 從外人來看,他所面對的第一個困難是反對黨的挑戰,其實不然。依個人管見,他面臨的首要挑戰是國民黨內部。馬英九繼承了他的老長官蔣經國的衣缽與思想,在服務于蔣經國先生期間,他深深體會到了蔣經國先生面對其父執政後遺留下來的極其複雜沉重的政治遺產與包袱,體會到克服這些困難是何等艱辛,我相信馬鶴淩先生對馬英九先生的教育也是要求他能夠秉承經國先生的理想把臺灣建設好,但首先必須要把內部事務清理好,清除道路上的阻礙,才能順利推行新政,也即「攘外必先安內」的傳統思想。 正像當年經國先生在上海推動「打老虎」與幣制改革,是想借此把內部的既得利益集團與腐敗制度一掃而清。 這是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有為的君王及他們的繼任者都面臨著的問題。離我們最接近的是清朝,康熙帝、雍正帝都是面臨著同樣的局面的君主。他們承載的不單是先祖打下來的江山,更承載著治理江山必須要克服的前朝遺留下來的積弊。康熙解決了先帝托孤老臣擅權僭越的挑戰與藩王割據的分裂危險,為後世留下了一個從上層建築已基本沒有阻礙、可以大刀闊斧進行社會制度改革的基本政治條件;雍正則全力解決朋黨謀權與權貴貪腐等嚴重危害朝綱與國家健康發展的惡劣作風,給後世留下了一個基本乾淨且優厚的政治與經濟遺產。清朝初期的改革,是歷經幾代有為的帝王才完成的。至於雍正之後的後世子孫,那就要看造化了。這是發生於十七-十八世紀的鮮活政治實例,也是在封建帝王統治下歷代政治領導人個人所能夠做到的事情。他們盡力做到了,但是後世如何? 今天,臺灣已經步入 二十一世紀的民主社會,政治現象依舊,而政治環境與社會環境卻截然不同。最主要的不同是:為了不再重複封建統治的覆轍,臺灣從專制邁向了民主 。社會與政府所面臨的人事矛盾、利益矛盾及引發的政治鬥爭千年不變,但社會環境的變化使治理結構與治理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簡單地說,就是從人制逐步轉變成制度與法的治理。充分依靠群眾與百姓,充分利用立法與執法的手段,一手保護百姓的利益,一手不斷清理政治積弊,同時健全與樹立法律法規,以保證後世的健康延續,這是民主制度能夠帶來的最大優越性,也是一位政治領導人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臺灣國民黨這次的敗局,關鍵在於雖然身處“民主政治”的環境,而腦袋仍然留在“專制體制”的舊習慣裡,致使2008年重新執政的馬英九國民黨政權雖然胸懷改革大志而意氣風發大刀闊斧,但是由於 採用的方法仍然是“帝王專制”思想下的鬥爭策略,最終對內部盤根錯節的積弊無法消除,反而使利益集團的勢力愈發做大而不可收拾,結果是政府人員漠然而效率低下、無視與社會疾苦,利益集團則更加變本加厲以權謀私不與合作,從而引燃了全社會普遍對執政者本人與執政黨的怒火;對外,則因內部制肘而無法統一口徑與思想,只能採取偏重短期利益而無法著眼長遠利益的機會行為,致使其在執政中漏洞百出,頻遭指責。他努力實現他的老長官的理想,重複著老長官艱難的改革道路,卻無法再去複製老長官治理思想改變後振興臺灣的結果,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同了。他面臨的是,除了連續的世界經濟危機之外,再加上臺灣已經是“民主政治”,不是一家說了算。這樣的與時代相矛盾的治理方式及所帶來的結局,自然是天怒人怨,雖然用心良好,但卻搞得一敗塗地,裡外不是人了。這是一個悲劇,典型的希臘悲劇。 馬英九先生身處一個時代轉換與政治體制轉變的轉折時期,對他的客觀分析將會對未來臺灣政治的後繼人,以及所有關心社會發展與政治制度變革的人而言,則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教育實例。認真研究與客觀評價他,對下一位執政者與執政黨能否成功治理臺灣,是絕對有益的,也會對海峽兩岸人民的福祉與中華民族的復興有益。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的啟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