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男童長期貧血 小心幼年型瘜肉上身

華人健康網/記者張世傑/台北報導 2014.12.09 00:00

男童長期貧血,原是大腸瘜肉作祟!居住新北市的12歲張小弟,5年前開始有貧血的情況,不但容易頭暈,皮膚、手掌、眼瞼的顏色較蒼白,個子瘦小,而且曾經排便出血,多年來卻始終找不到病因。日前到台北慈濟醫院求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張小弟罹患「幼年型瘜肉」,大腸內有1個直徑3公分的瘜肉,經內視鏡手術切除後已康復。

罹患幼年型瘜肉的幼童,常會有貧血、嗜睡,以及排便習慣異常等症狀。

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陳建華醫師指出,張小弟在5年前因為感冒,就醫抽血檢查時發現血紅素不足,有貧血的情形,一般男性血紅素正常值為13至17g/dl,張小弟只有9g/dl,皮膚、手掌、眼瞼的顏色較蒼白,容易頭暈、疲倦,個子較同齡孩童瘦小。

血紅素驟降 缺陷瘤搞怪

張小弟的父母曾經到幾家醫院求診,做過多次血紅素檢測,始終查不出原因,貧血情況也越來越嚴重,血紅素從9g/dl一路降到6g/dl;此外,排便曾經出現鮮血,父母初步以為是痔瘡,但經過就醫驗糞便後,發現有潛血反應,但卻不是痔瘡。

經檢查發現張小弟罹患「幼年型瘜肉」,升結腸有1個直徑3公分的瘜肉,後來經醫師將瘜肉切除,術後病理檢驗報告證實為良性組織,屬於「缺陷瘤」。切除瘜肉後,張小弟的血紅素逐漸升高到11g/dl以上,不再出現頭暈、血便的情況。

陳建華醫師(如圖)呼籲,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長期貧血或排便異常的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排便摩擦瘜肉 血紅素降

陳建華醫師強調,大腸瘜肉患者在排便時容易摩擦瘜肉,少量出血包覆在糞便裡不易被察覺,糞便檢查有潛血反應,長期出血就導致貧血,血液中的紅血球數目減少,且血紅素含量降低,血液攜氧量不足,長期貧血輕則頭暈、易喘、嗜睡,嚴重則造成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疾病的機會。

事實上,大腸瘜肉患者大多是成年人,主要是與體質、多肉少蔬果的飲食習慣有關,若瘜肉大於2公分就有癌病變的可能性;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較為少見,臨床上統計約為1%。

排便異常出血 先找原因

青少年罹患大腸瘜肉有85%是缺陷瘤、10%是腺瘤,另3%屬於增值性良性組織,大部分切除後不會再復發,若息肉不只一個,甚至超過10個,就必須定期追蹤。大部分屬於先天的良性組織,切除後不會再復發。

臨床上,幼年型瘜肉患者常會有排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發現像鉛筆般細的糞便、腹痛或絞痛、食慾不振、不明原因持續想排便、不明原因的缺鐵性貧血、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經常性腹瀉或便祕。建議應多吃高纖低脂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醫師提醒】:

家長若發現孩子有長期貧血或排便異常的情況,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影響生長發育。另若有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家族性大腸瘜肉、幼年型瘜肉症、遺傳性非瘜肉症、大腸直腸癌等高危險群,建議1至2年做大腸鏡檢查。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0/22213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