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放流與防基因窄化研究 明年啟動

中央商情網/ 2014.12.05 00:00
(中央社記者楊淑閔台北2014年12月5日電)不少團體投入放流,農委會漁業署長沙志一表示,放流要在對的時間與地點放流對的魚,明年起將推動為期4年的南海經濟科技研究計畫,研究放流效益,並防魚種的基因窄化。

保育生態迫在眉睫,農委會漁業署首次舉辦海洋奧斯卡獎,對近2年在放流、生態保育等公益作為上付出的宗教、企業及個人頒發獎項,對他們的默默付出致敬,也盼引發各界共鳴。

沙志一接受訪問時指出,放流對於海洋資源的保育是有幫助的,過去沒有科學證明,但像午仔魚及已被稱未現蹤影的黃魚,都被發現數量增加或顯現蹤跡了。

相對於宗教界的放流,他說,過去的放流沒有規範,會出現把淡水魚放到海水等現象;雖然宗教界的放流原本是不希望被漁民捕撈的,但經過溝通,了解大自然同屬一個循環體系下,已經同意整合在一起,讓所有放流須經申請再執行,「在對的時間與地方放對的魚」。

沙志一並說,雖然原本宗教界不是很滿意放流的魚會被漁民捕撈,但現在宗教界的放流跟海洋資源保育的放流結合為一體後,也讓「在對的時間與地方放對的魚」的觀念,散布到其他國家的佛教團體了。

循此推展放流等生態保育的觀念,沙志一宣布,明年起,為期4年,每年預算達1.2億元的南海經濟科技研究計畫將啟動,將透過DNA辨識、剪鰭或染色做記號等方式,評估放流的效益。

他舉例,「我親自看到日本放流6年後的魚,在韓國釜山被抓到,這證明放流對資源是有幫助的。」

除了評估放流效益,沙志一說,此計畫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不讓放流及養殖魚種的基因窄化;因為有的漁民自行配一配魚種後就養殖,第一代雖正常,但下一代有可能基因弱化,出現抗病力差等問題。

他補充,此計畫防基因窄化的目的,也能補足目前魚苗檢定只做藥物殘留及外觀畸形,但沒做基因檢定的缺口,整體計畫已委由國立海洋大學前校長李國添規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