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欣音樂專訪:膽膽大,在音樂中重獲力量 - 彭郁雯

欣傳媒/ 2014.11.20 00:00
張永欣

對於「絲竹空爵士樂團」來說,融合傳統與現代音樂已不是新鮮事,近十年來他們不斷實驗創新,創造出獨特的音樂語彙。身為絲竹空藝術總監的彭郁雯,這回決定要回歸以鋼琴為核心的創作與演奏,以「親情」出發,邀集好朋友們,從去年開始醞釀,催生出這場首度個人創作音樂會「膽膽大」。

用音樂記錄與阿婆的生活回憶

彭郁雯從小在台北長大,阿婆在她出生後便搬來台北照顧她。對她來說,上學前相處時間最長的大人即是阿婆,她與阿婆相處的點滴、互動的片段與畫面,都是她珍惜的回憶,也成了這場音樂會的概念。「2008年底,阿婆走了之後,我一直想為她做點什麼,所以在構思個人的音樂會時,就決定把這場音樂會獻給她。」

「膽膽大」是客家話中大人對孩子說的安慰話語,「別怕,別怕,膽子大一點。」小時候,彭郁雯總能從阿婆身上得到安慰,這場音樂會自「親情」出發,除了傳達她對阿婆的情感,也是記錄她們的生活點滴。

「阿婆不多話,重複說著幾個故事,但她記得所有家人的生日,每人的生日一到都要親自去廟裡保平安,就連我去美國讀書也是如此。家人曾說我一歲時因吃魚刺哽到喉嚨,她擔心得向佛祖發願吃長素換我平安,之後便一路持續到她離開。」她與阿婆相處親密,許多回憶與畫面,在腦海中成了旋律:〈涼風徐徐〉寫得是她們躺在榻榻米上吹風的景象;〈山居〉是她想像阿婆住在山裡的模樣;〈小漩渦〉則是她聽著阿婆說著與鄰居一同跌進田裡的可愛回憶...。

回歸以鋼琴為核心的創作

因為有了這個想法,彭郁雯很快便決定要寫那些故事,有了畫面與架構,再去找適合的素材,「這和我之前作曲的習慣不同,以前都是曲子寫好了才在想要給它什麼名字。」

另外一個不同的是創作思維,「我一直想做以鋼琴為主軸的個人作品。過去在樂團中,鋼琴是配角,想的是如何襯托其他樂器,這次則是把鋼琴作為主要創作的核心角色。」出發點的不同便有不同的創作方式,她解釋:「在絲竹空時,我會先思考怎麼保留國樂器的趣味與靈巧的美感,再去選擇適合的和聲;而鋼琴本身就是西樂器,即便彈奏傳統的曲調,也不是重現那音樂語彙,必須經過轉換。」

有別於傳統爵士樂團,絲竹空融合國樂與爵士樂,沒有既有模型參考,一次又一次的實驗,激盪出屬於「絲竹空」獨特的音樂風格。這次回歸以鋼琴為核心的個人創作,她找來之前合作過的鼓手林偉中、薩克斯風手蘇聖育與三弦陳崇青,組成四重奏,「這次的編制較有挑戰性,少了貝斯為基底的音樂節奏,沒有依靠卻也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另外,傳統樂器三弦也會使用客家山歌與八音的元素,讓音樂的色彩跟傳統的爵士樂有不一樣的味道。

要將傳統與現代音樂融合,不是只用傳統樂器演奏西方音樂的語句,要如何無衝突的結合,又能保留兩方的特色,進而融合出新的語彙,是彭郁雯不斷在嘗試的事。「首先必須對融合的樂種要有感情,再深入研究。但有時候也不一定非得彈奏傳統曲調,而是營造一個具有東方精神的意境與畫面。」她想著或許哪天她們也能以一種有趣的方式,用西樂器詮釋出自己的文化氛圍。

膽膽大,重新拾獲力量的歷程

「膽膽大」是客家話中大人對孩子說的安慰話語,「別怕,別怕,膽子大一點。」小時候,彭郁雯總能從阿婆身上得到安慰,這場音樂會也從「親情」出發,傳達她對阿婆的情感。談起「安慰」,這也是她在這次創作與練琴的過程中的另一個收穫。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恐懼。她描述自己半路出家學爵士樂的過程,也經歷不少挫折,「音樂和其他藝術相比是相對要求『技術』的,必須先達到某個程度才能好好用樂器順暢的表達,爵士樂尤其如此。」學習過程中有很長的時間,她常會陷在「要把技巧練好」、「要彈得跟哪位大師一樣」這樣一種技術上的要求,所以練琴時常讓她無法進入音樂的內在情感。在 Berklee 留學期間,更有同儕間的壓力,「常會覺得永遠學不完,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彈得像樣。」

身為樂手不免都有這段過程。然而這次以鋼琴為出發的創作,使她專心在自己彈奏的狀態,慢慢地發現跟音樂的關係更加親近與自在,才感覺到「好像可以不用再管這些技巧」,不論自己擁有的多有限、會得多簡單,「音樂本身自有它的情感與回饋的方式」。

「我想,阿婆一定在天上保佑著我吧!」彭郁雯用這場音樂會向她最親愛的阿婆致敬,隨著旋律與她一起追憶與阿婆的生活點滴,帶著暖暖的熱流,感受音樂的力量。她說:「如果夠幸運,或許還能發掘到自己心底,那最能徹底安慰自己的聲音。」

採訪/張永欣

彭郁雯「膽膽大」首度個人創作音樂會

時間:2014/12/5 19:30、12/6 19:30、12/7 14:30

地點: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文山劇場

演出者:鋼琴/彭郁雯、薩克斯風/蘇聖育、爵士鼓/林偉中、三弦/陳崇青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