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知識轉換三部曲  曾志朗院士南大開講

大成報/大成報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 2014.11.18 00:00
【大成報記者劉彩雲/台南報導】國立臺南大學於11月18日邀請素有「最會說故事的科學人」美名的曾志朗院士擔任博雅講座嘉賓,以「知識轉換三部曲」為主題,結合己身經驗給予莘莘學子寶貴的提醒與勉勵。

曾志朗院士於1944年出生在高雄旗山,為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士、教育心理學碩士,並在1973年取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認知心理學博士,其研究專長包含認知心理學、語言心理學、神經心理學、神經語言學等領域。畢業後,曾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及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心理學系,於1981年升為正教授,開始進行失語症、認知心理實驗等研究。他提出語言及腦神經的相關論文三篇,被刊載在該研究領域享有最高榮譽的《Nature》期刊上。1990年全家回台定居後,曾任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兼社會科學院院長、國立陽明大學校長、教育部部長、行政院政務委員及中央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在教育部部長任內推行「漢語拼音」、「訂定基本學力測驗」、「推行兒童閱讀運動」等政策不遺餘力。

本次的講座,分為兩部分:一、知識的變化,曾院士舉臺灣高鐵和大陸高鐵為例,說明變動的增速與影響。二、將知識轉化為想法,再將想法付諸於行動。對此,曾院士提出「How do you prepare?」的疑問,要同學們思索。世界的變動是疾速且急促的,我們面臨的考驗是「如何在不止的變動中,抓住自己」。曾院士明白而赤裸地跟學子們指出,全世界都有不公平,不論是購買力、發展能力或是防衛能力,各國發展的差異之大,皆取決於經濟,而經濟又與教育息息相關。

曾院士呼籲學子們不能只滿足於台灣這個舒適圈,應該跨出腳步、放眼國際,並藉由外在的連結製造連結,並非只是單純地區化的連結。從人類的腦神經科學發展來說,人類擁有了複雜的語言系統,我們得以擁有記憶,記憶使我們知道過去、繪製未來的藍圖。進而,人類有了文明,而文明就是工具的進步。曾院士表示,人類必須認識自己的大腦,認識歷史背景的文化,找到每件事物的意義,再加上自己的理念,才能走出自己世界的小框框。曾院士舉南大校友、台灣農民運動核心人物簡吉為農民奔走的故事為例,談到一群人承襲先輩親土親民的精神,結合產業、學校、社區的力量,合作研發香檳茸(Shampingnon)行銷歐洲,讓在地的精神與故事繼續傳唱,那是對地方的人物歷史深刻認識後,將理念付諸行動的最佳表現。

本次的演講是人文與科學的對話,多元豐富而精采。曾院士期勉南大學子能找尋到每件事情的意義,對歷史有全面的認識,並抓穩自己的根,在穩健的根基上走出紮實的未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