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孫文與柯文哲【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大成報/ 2014.11.13 00:00
【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今年11月12日是醫師節也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暨國民黨總理孫文的148歲生日;國民黨這三十年來忙著和工商界勾結、和共產黨輸誠、到美加等國坐移民監準備拿綠卡、楓葉卡,誰是國父?誰是孫總理都忘得一乾二淨,今日的國民黨與一百多年前國父「推翻滿清、建立民國」的國民黨已完全不同了,國父當年是到處化緣募款來搞革命,現在的國民黨已是全球最有錢的政黨,光台灣島內每年上市的股票股利就可分配三十億元左右,未上市之分配紅利或海外的資產盈餘尚未計算在內;所以國父創建的國民黨已非今日被解放軍追殺到台灣避難貪生怕死、貪汙腐敗、混吃等死的國民黨;所以本文寫的國民黨是孫文創建時的國民黨、不是今日的國民黨,這是要在此特別說明的。

不過當年的孫文和今日的柯文哲倒是有幾分相似的。第一、他們都是最聰明的醫師,孫文以第一名畢業於香港西醫學院,畢業時教授還說「沒有見過這麼聰明的學生」,相同的、柯文哲也是醫師國家考試第一名、智商高達157比馬英九高40以上;第二、它們兩位都是醫術高明、術德兼備、救人無數、深受病患推崇與愛戴的醫師,國父在澳門行醫時因醫術高明醫德兼備而名滿澳門,柯文哲也因首創引進「葉克膜」並救活在電視上向全國呼天搶救他老婆的胡志強老婆邵曉鈴而名滿全台還傳到對岸中國;第三、他們兩位都不滿執政黨的腐敗施政而跳出來棄醫從政救國家;孫文本來要向李鴻章要一官半職在體制內改革,但李鴻章不理他,他只好在體制外搞革命,最後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柯文哲也自喻為「政治創投業者」,在台北市首創以「在野大聯盟」對抗在財力物力人力占絕對優勢的國民黨和富可敵國的連戰家族,一路把連戰的大公子打趴在地上還想爬著進台北市政府;第四、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孫文與柯文哲都是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的聖賢,國父革命成功後為了國家的和諧統一和建設,他辭掉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自己去幹小小的鐵路局局長準備開始投入全國的鐵路建設、發展交通進而發展實業,因為他說「交通為實業之母」;柯文哲也是一位行事風格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醫生,他開始競選之初即公布十八年來夫妻(他夫人也是名醫)兩人的薪資所得及報稅資料,並且公開公布競選經費收支明細表,自訂競選經費總額在法律規定的八千萬元之內,並且在民眾捐款到達法定限額時馬上宣佈停止接受捐款並關掉捐款帳戶,這些都是開創台灣選舉史上之先例,光明磊落到讓馬英九為之汗顏、讓連勝文無言以對;最難能可貴的是柯文哲醫師在醫院內自設MG149帳戶,除了同事之攤派捐款外自己的演講費、研究費、車馬費共五百多萬元全捐進去,用以幫助學生或後進醫生無法申請到政府研究費時可資運用,這是名符其實的「幫年輕人走第一哩路」、更幫國家社會多增加一些研究成果、幫台灣人民多增加一些醫療資源;台灣的醫生大多很有錢,但願意如此拿出自己可支配所得來幫助學生或後進醫生者恐怕很難找到第二人;其實他這種以國家社會為己任之情操從他回答連勝文質問他「墨綠」的問題時即可窺出一二;四年前連勝文中槍被緊急從永和耕莘醫院再轉診到台大醫院急救時,當時台大醫院急診室主任柯文哲面對電視鏡頭告訴全國觀眾「我以我深綠的身份證明連勝文這顆子彈是真的」,當時已經夜間十點多,國民黨一些亂七八糟的低智民意代表已歇斯底里的指控這顆子彈是民進黨打的,如果當時柯文哲不出來強烈證明這件事,大家可以想像台灣社會會變成怎樣?說不定台中市和新北市都已成為民進黨的管轄區了,所以柯文哲說「我說我是墨綠是為了社會的和諧安定」,這是多麼大公無私、天下為公的偉大情操;孔子學生子夏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柯文哲醫師就是如此是也;可笑的是連勝文竟不知感恩圖報還以柯文哲的墨綠問題來挑起藍綠對決,可見連勝文智商有多低、多麼自私自利只圖謀自己的勝選來像連戰講的「連勝文當選市長就走路有風了」。

「邪不勝正」是自古不變的真理,孫總理十次革命終至最後成功;柯文哲的在野大聯盟也是歷經多次困難,首先要說服飽受二二八災難傷害的父母親和妻子的同意,再來要突破民進黨內保守派人士之圍剿、最後要與民進黨內勝出的姚文智立法委員決勝負,也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讓在野人士心服口服和他一起組織「在野大聯盟」,所以他取得在野陣營的代表權絕不比連勝文取得國民黨代表權輕鬆(連勝文是一句「大明王朝」一句「丐幫幫主」再讓狗腿子罵丁守中忘恩負義就輕易出線了),如今一步一步走向市府路上,讓許多包括國民黨人(如筆者)都歡欣鼓舞迎接最大的改革希望;隧道遠端的微光已經出現,台北將一掃十六年來權貴子弟馬英九和郝龍斌胡作非為的陰霾,就像一位國民黨核心人物所說的「柯文哲當選對國民黨、對民進黨、對台灣人民都有利」;所以這個大利多是今年醫師節最佳賀禮,謹此向全國醫師們賀節。【作者郭憲鈴係大成報總主筆】(本專欄言論非代表本報立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