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好多動物不認識!青少年缺野外活動 相關知識差

NOWnews/ 2014.10.24 00:00
記者葉立斌/台北報導

如果恐龍不算的話,你的孩子認識哪些動物?根據金車教育基金會的生態休閒問卷調查指出,環境教育法已實施三年,青少年接觸自然生態的機會並沒有增加,有36.1%學生只在寒暑假才會去參加與自然生態有關的野外活動,甚至12.3%的青少年全年都沒有去,顯示自然生態活動嚴重不足。而且主要靠父母規劃(60.3%),但若父母太忙(32.9%),自然則無法參加戶外活動。 青少年台灣生態學缺課!除了家中寵物之外,青少年最常見的動物為流浪狗(74.2%)、麻雀(63.1%)及蝴蝶(57.5%)、蝸牛(31.4%)為最多,五成青少年野外活動多為攝影(50.5%)或烤肉(47.6%),與露營(34.3%)、觀察動植物(30.9%),以及游泳戲水(30.1%)。調查顯示動物棄養的嚴重性,與現代青少年擁有豐富的科技生活外,自然休閒生活卻相對缺乏,導致保育行動有限與對待環境的做法錯誤。 其實,有六成以上青少年參加自然野外活動覺得快樂、自在且充實,53.7%覺得很充實、很有意義,更高達78.2%青少年願意配合的環保節能活動,顯示環境教育是有成效的,多數的環境保護行動為資源回收(70.1%)、省水省電(64.7%)及少吃肉(21.5%)、鼓勵親友做環保(20.0%). 金車教育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認為,台灣社會仍然停留在消費自然的心態,而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導,才有可能走入自然享受生態,增廣視野,增加青少年對大自然的熱情與保育動力,否則,常見動物若變成流浪狗及麻雀,將是台灣生態浩劫更是青少年生活的浩劫,這是家長與青少年必須思考的問題。 荒野保護協會兒童教育委員會總召童瑞華表示,荒野志工觀察發現,都會區的孩童雖有機會透過學校或家人的帶領接觸大自然,但其實許多自然場域都位在遙遠的他鄉,只要回到都市後,多數的孩童還是會因為生活與自然隔離,與自然的連結似乎無法延續,一切又回到原點。 兩年前志工們決定主動出擊進入校園服務,希望帶領孩童在校園內進行樹木花草生物的觀察與直接體驗活動,讓他們了解近在咫尺的校園生態的豐富,進而提高對環境的覺知力及敏感度;同時透過其他互動有趣的環境教育課程活動,讓孩童明白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自然萬物是息息相關,進而願意改變生活習慣與方式,改做友善環境的事,真正落實愛地球的綠色生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