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報業巨變 布萊德利辭世的難題

中央社/ 2014.10.22 00:00
(中央社記者廖漢原華盛頓特稿)美國一代報人布萊德利辭世,報業仍在摸索未來生存模式。網路帶走廣告收益,媒體經營日益困難,但新聞業追求真相的本質,從未改變。

在華郵(Washington Post)工作超過半世紀的資深記者凱薩(Robert Kaiser)2014年初以執行編輯職務退休,布萊德利(Ben Bradlee)辭世後,他在華郵頭版再度執筆寫下布萊德利不平凡的一生。

凱薩用「寬大與勇敢」形容過去的老闆,誤打誤撞來到華盛頓,因緣際會在華郵併購新聞週刊(Newsweek)後成為助理編輯,布萊德利勇於追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揭露美國秘密參與越戰,也力挺新進記者,對水門案窮追猛打,打響名號。

布萊德利1991年退休時,報業黃金年代進入高峰,不過網路蓄勢待發,傳統媒體未能察覺無遠弗屆的網路即將改寫歷史。

凱薩在「關於新聞業的壞消息」報告中寫到,1998年,華郵副主席特柯維茲(Ralph Terkowitz)等人前往矽谷拜訪尋求金援的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一行人把車停在兩人「車庫」外等待,但什麼決定也沒做,錯失良機。

布林與佩吉在谷歌(Google)上市後,成為千萬富翁,華郵廣告遭網路蠶食鯨吞,連年入不敷出,2013年為網路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創辦人貝佐斯(JeffBezos)收購。凱薩認為,華郵當年如果投資谷歌,就不會陷入財務困境。

布萊德利辭世代表報業黃金年代一去不返,報業連年掙扎,仍在找尋存活的經營模式。

凱薩指出,對網路新貴來說,投資媒體不過是龐大資產的極小部分,谷歌和臉書(Facebook)兩家囊括報業大半收入,並轉載新聞的社群與搜尋媒體,至今仍未對肩負社會責任的媒體未來表示興趣,但網路新貴們應該關注,報導品質因收入下降隨之惡化的問題。

布萊德利的報人傳奇,如今難敵年輕世代在網路創新並致富的吸引力,憑藉調查報導挖掘真相一夜成名的新聞大夢不再。

不過凱薩強調,網路世紀百家爭鳴,人人都能寫,但高品質的報導付之闕如,專業記者數目更大幅減少,非政府機構雖然活躍,但欠缺公允,喪失監督功能的第四權,不利於國家與民主的發展。

但新聞的本質如同布萊德利所言,「新聞無論有多少的詮釋手法與各種論點,水門案後,我只追尋官方版真相背後的真相。」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