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凌】來自泰國卡倫族、廣西苗族與侗族,韓國濟州島七摩里堂靈登巫儀、日本西川流傳統歌舞伎,以及臺灣排灣族、阿美族以及噶瑪蘭族三個族群,各自拿手的踏歌、情歌對唱與複音藝術,交織出「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天在台博館啟動儀式熱鬧的氛圍。
10月23日至26日在宜蘭傳藝園區登場「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以「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為主題,今天,文化部次長李應平、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與受邀的國內外團隊共同連綴東亞半月弧之微笑光點,宣告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正式展開。
策展人吳榮順指出,臺灣位處照葉樹林文化帶的中心樞紐之地,不但串連了東亞半月弧的前緣(東南亞)和東亞半月弧的後境地帶(東北亞),民族的多樣化、文化帶內共同的生活方式(茶飲文化和高腳屋住居)和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踏歌、對歌、複音),都在臺灣漢族和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和生命禮俗中體現。而種茶、採茶、製茶、喝茶、茶歌相褒對唱等,也是臺灣漢人常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經驗;使用竹器、生漆、走婚、干欄式建築、男女對唱情歌、使用踏歌與複音等東亞半月弧的的生活意象,更完全體現在臺灣原住民族的常民生活與傳統藝術當中。
這塊半月型的區域,由尼泊爾、東南亞及中國西南,東順沿著茶樹的生長,途經臺灣至濟州島,終止於日本,屬於同源文化區,擁有同樣的生活方式,也具有共通的藝術表現形式。此區域的傳統藝術,除了踏歌與歌垣的多樣性之外,更特殊的是,它以喜馬拉雅山邊境為延伸,從陸地到海島形成了一個「東亞半月弧」的特殊文化帶,其藝術型態則形成所謂「Bordering style」的游移與擺盪。因此2013、2014亞太傳統藝術接連兩年持續性議題式的策展計畫,透過文化跨境和文化共同圈的主題呈現,讓臺灣民眾與亞太區域內之民族交融,將使這個以亞太傳統藝術為核心的藝術節,更具深刻的參與感和文化認同。
藝術節期間亦同步規劃高腳屋、茶文化體驗、工藝展示與互動、藝術市集等多元型式,透過藝術節的展示和演出,展現東亞半月弧文化帶共通的常民生活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