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林郁倫攝影
以下為Q&A談話式專訪紀實:
Q:執政四年,您展現了當初競選口號的「氣魄」,再下一城,首要連任的任務為?A:因應社會議題、開源節流 穩紮穩打發展產業 五年前提出幸福立縣,呼應當時在整個社會需求,我們總是要跟縣府爭取服務的機會描繪願景、提出服務目標來跟民眾對話,當時是全球化經濟疲弱正再延燒,台灣的貧富差距很大、失業、以及產業發展形成的真空現象,再來就是面臨人口的老化、少子化,諸如此類的社會議題。所以當時我們提出「幸福立縣」強調的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安居樂業,呼應上述的情況,我當時強調說能夠讓兒童快樂、婦女安心、老人常心,具體地因應這些社會課題的需求把它貫穿起來。所以這幾年,我想我們做了很多希望能夠解決問題的策略、讓人民有感,譬如像招商就是很有系統地、策略地在招,能夠落實在地產業,那宜蘭又重視永續的發展,所以汙染性的我們就拒絕、找尋有一個對應性的、永續發展的就讓它走進來,甚至有些在地的就讓它轉型,看起來現在全國性的失業問題其實有很多不同,其實是結構性的問題。 第二點就是整個社會的議題,我們現在整個財政的狀況,我接任的時候負債240億也到了債限的天花板,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很有節制的自我要求,財政的紀律或者是我們去開源節流、甚至說讓很多的資產活化再運用,變成說我們在工作上能夠去發展,讓縣民知道說我們付出、有努力去用心,不會推說,"我就沒錢、沒做事。“所以我們這幾年做的就是讓最少的資源做最有價值的事情,這個過程我們也發展出,譬如說在硬體設備上面著重在治水計畫,宜蘭也算是多災多難的地方,因為這個是極端氣候因應,讓民眾安心安全的是情就是最重要的工作,這個部分,在治水或者是相關環境管理,我們的原則就是要穩紮穩打。 第三個,全力發展產業,那觀光產業一定是首要,宜蘭從環保立縣、文化立縣,觀光產業就已經定標了。剛好雪隧在2006年通車以後交到我手上,2009年12月20日接任,我當時就想落實觀光服務頁算是宜蘭可以推進為龍頭產業,那我們就拼命行銷宜蘭把觀光服務業相關基礎、品牌的內容把它給準備好,所以復辦童玩節是其中一項,然後把每一季的觀光活動使之能夠做為我們要讓外地民眾認識宜蘭很重要的行銷內容,這幾年很多人喜歡到宜蘭應該也是先天性體質就不錯,那我們就從文化、空間、休閒農漁業,以及相關景觀設施,開始做一些開發跟調配,所以大家就好像很喜歡來宜蘭泡湯,當然政府是要做政策引導、民間支持、讓產業做自由發展的機制;現在看起來反而我們需要去做降溫跟調控的規範,不能讓市場突然爆量太高,因為現在整個進來投資、興建觀光飯店得有一定的數量,如果說超載倒也還不至於,因為宜蘭總體規劃原本就希望有100萬人口,那整個空間的準備我們有做了一些調配,我要強調的是說,那麼多的飯店和旅館要進來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準備好了?因為整個量的發展非常快速。 Q:「贏在宜蘭」具體作法是?
A:關注世代爭議 不做因果式的施政內容 我剛剛論述了我前面一開始、也就是這幾年在做的,是呼應當時環境的議題,那現在呢?總體來說,首任能夠實踐團隊內部重要的目標「氣魄宜蘭‧台灣統一」做甚麼事情都要最進步、最領先的,然後無所畏懼的,這個部份我們大概有一些標準在做,那下一個階段我們呼應的是年輕人最注意的世代爭議,那現在你看,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就是大家最關心的,民主時代發展到現在,你要深化到公平爭議大家要求的標準好像很多制度面跟社會面沒有跟上,那政府廉能的效率是不是能夠站在民眾的立場。 再者,食物安全,我們過去安全的概念就是怕有災難、有人禍,其實現在食品安全,針對於飲食的產業鏈實在太過繁雜,這個部分沒有做得很好,諸如此類的民生議題跟大家都有關,所以我們提出「贏在宜蘭」譬如說在食品安全這一塊,宜蘭有好的環境,當時有堅持要守得著,不要讓有汙染性的產業進來,那我們應該也有能力讓大家吃到健康安全的食物,所以我們從農業生產跟食品加工跟在地的這些餐飲服務,在各位的飲食系統我們有責任做到良好的把關,現在看起來中央政府跟西部的縣市,這個部分似乎顯得有氣無力,而宜蘭當初在拒絕瘦肉精、拒絕美國牛的時候就有巡視,這幾年提出的「有機新宜蘭」從有機生活的概念開始,應該有能力也有機會來作這一件事,目前已經率先來提出飲食健康權的自治條例,草案送到議會還沒審,我們也是走在領先,應該從食慾的觀點、源頭的管理、生產履歷,這些來幫忙做,讓消費者懂得選擇,也讓生產者知道怎麼樣去做好生產的管理,過去因為做有機或做無毒,跟市場上面價格都一樣,那我們在這個部份已經有不同細節的區隔, 「施政成本 生活品質 教育環境」三管齊下 現在看起來大家對於世代爭議(也包括爭議),各地的開發,現在中央政府注重的是經濟發展的GDP在數據、忽略了社會成本跟世代爭議的成本,我們認為不要把我們這一代不要把下一代的錢把它用玩、債留子孫,這個部份,我們這幾年在財政紀律的自我要求上都做得到,這是對於未來的負責環境,其實我也沒有施政的壓力,這幾年也沒有去做因果式的施政內容,將來也不會。 再來就是所有的土地開發,山坡地、海洋,就是敏感的環境,我們要留給世代子孫一起享用的部分要更有原則來手護,所以在整個海岸線的管理維護跟山坡地的生態保育跟濕地,要更有系統地做有效管力,所以我們要實施,第一個更有系統的規畫「區域計劃」我們是有這個信心因為已經做到末期,第一個限級的區域計劃。 第二個部份我們在宜蘭縣整體對內的生活品質,縣民一向有很高的自我期待,那現在觀光客多了,他們也會影響到交通衝擊跟生活品質,或去在維護環境品質的決心跟行動力,我相信我們將來也要把這樣的事情落實在裡面。 然後現在大家也知道我們少子女化,每一個小朋友的教育,這個是未來我們地方的競爭力也是國家的競爭力,那教育應該也算是我們最重要的施政內容,12年國教家長對政府的的政策充滿不信任跟不確定性,宜蘭領先台灣有實驗性教育,那我們會更多元地價值跟教育內容,推動多元教育、熱血,這樣的概念讓教育……不只森林小學,有更進步的實驗性學校、公辦民營的、公辦公營的,提供一部分給非學校教育的系統,甚至我們覺得台灣是美麗的寶島,有漂亮的高山河流和浩瀚的大海,可是小孩子只被教育認識沒有去體驗情境,所以我們要推動「山裡教育」,這也是我們要在未來的教育內容裡面更多元地落實下來。 Q:跟競爭對手也就是邱淑媞,您的優勢為?
A:深入在地、效率行事、同時知道怎麼解決問題。 最大的不一樣是,我在宜蘭從基層服務上來,非常清楚宜蘭200多個村里,每一個角落民眾的需求,因為我長期在這塊場域服務,深入在地。 第二個大概就是,我雖然不是某個領域非常專精的學養,不過我們在服務的過程裡面都能多面向的關照,也沒有自我設限,我想在這個部份要成為好的地方政府在公共治理的工作夥伴,我的同理心可以跟在地的不分階層的鄉親融合在一起,這個我想能夠在有限的資源跟時間裡,能夠有行動力讓民眾有感,其實這種能和民眾站在一起的同理心是相當重要的。 當然除了個人要有也要能夠帶領團隊,這個部份在這幾年比較能夠可以來跟縣民頭家交代的,我跟我的團隊是願意做事、而且會做事、同時知道怎麼解決問題的,基本上在地方層級的公共治理上,更懂得跟民間對話和合作。這個我想在一個民主社會更需要的基本態度。 Q:號召全台有夢想、有行動力的優秀年輕人移居宜蘭,您會怎麼做?
A:利用社造來解決社會課題。 從高雄氣爆以後、以及全球極端氣候變遷,大家很注重安全,雖然很多人說宜蘭是台北的後花園,但我們不是誰的後花園,我們一直都希望建立自己是一個在不同區位上面的桃花源,宜居的內容,除了好山好水以外,也要讓它安全、在景觀上也要是合在不同地景上協調,我們的水質以及各方面的生活品質都可以很高,所以在宜居城市的內容將會落實在空間的規畫、管理,以及景觀協調、人文內涵的充實,我們的社造一向都是重要的內容,利用社造來解決社會課題,讓生活、生產、生態包括人文,能夠更協調。 宜蘭縣參與社區總營造20年,累積了很多社造培育的種子散播出去,所以宜蘭有這麼多元的休閒農業園區、博物館家族,都是這個社造累積的一部分,在下個階段的挑戰是,農村漁村的人口老話,年輕人怎麼樣讓他回來,從休閒農業區經驗,其實他們是有機會回來的,你要給他這個舞台、政策上的支持,包括現在很多新農(年輕的農夫)願意進到宜蘭,有一些不一定是在地人,這個部份我們利用社造、進而輔導,培根計劃好像將近幾十個社區,所以我們的挑戰就是要開始培養這麼多的種子時,如何讓它永續耕耘,所以還另外發展出一套「陪伴計劃」因為社區的伙伴如果沒有給它陪伴,最後大概因為制度的關係、人民團體最終會產生質變,所以這是將來挑戰之一;再者,資源,我要挑戰這些老舊的社區改造這些農村老化的議題,我們應該用甚麼樣的政策支持它,那年輕人回來不只是種田,他還可以坐其它的事情,如何有更多資源可以導入也是重要的課題。 Q:針對「幸福2.0—適居4G」,您的想法是? 希望每個社區有不同的特色而導入不同的資源,幾個原鄉部落,落差比較大的是他們的部落環境空間很小,你要甚麼產業進去,過去,在東部很多人批判,你只是來看豐年祭,還是只是到部落裡走馬看花把我們當成是博物館,跟部落文化沒有很好的連結,那我們覺得現在就是先讓部落,南陽平原兩個大的原民鄉都有很好的先天條件,都有森林、豐富的生態,從環境教育、休閒農業、生態旅遊的觀點中,他們可以發展出獨特的系統,像剛剛講的山野教育,最好的導師都來自於原住民文化,透過他們豐富的文化內涵,就可以發展出一套系統,像大同鄉的不老部落就類似像這樣的環境,所以現在積極再幫忙他們。 4G呼應到世代、綠色產業、治理、友善 所以我們整個方向是有非常清楚的價值觀在裡面,希望從永續的合心價值出發,呼應到整個社會不同世代的需求,譬如說講公平正義、生態永續、安全。 部落環境中也有許多森林步道,那我們現在就完成了一個叫做生態步道管理的自治條例,因為原來都林務局管,可是他們只管建設,不管營運,部落就覺得你們蓋了那麼多好的東西,別人進來只給垃圾和上廁所沒有回饋給鄉民,所以就利用這個機會,讓部落青年能夠導覽文化生態、訓練他們的優勢,這樣也可以變成職業,遊客進來也符合現在觀光產業希望讓大家更深入、多留一天,他們可以來扮演這樣的角色。用生態旅遊、文化體驗的部分,讓部落的青年可以成為在地的導遊,這是一個目標。不管是泰雅山徑的計劃或是大同鄉進入原始森林自然生態園區,幫忙他們先從生態旅遊,培養導覽解說的任務,政府就做招募,比如說每梯次10到20位,進入訓練好的場域讓他們參與、享用泰雅風味餐、甚至住宿一個晚上。 Q:宜蘭農舍蓋不停,無法可解?!您會怎麼做?
A:設門檻、發展線性城市提升便利性 雪隧通車之後,都是人想要找一個地方享受田園生活,都會來宜蘭,農舍大量興建、優良農地蓋農舍就變成是我們主要的課題,當然主要的關鍵在「法」,制度面的法、中央把門開了,我們希望有一些門檻來去約治,第一,要保留優良農地,所以從議會通過一個有機農業推動的自治條例,劃定優良的生產專區,包括有機的農業中樞;第二個,我們需要把適合蓋房子的可開發用地,都市計劃從宜蘭縣從北到南,30幾個都市計劃通盤檢討,有一些已經完成,在這樣的一個生活與產業、居住的需求上,基於200多年發展的經驗最穩定的基盤都在鐵路跟高速公路,南北像軸帶,要積極發展線性城市,線性城市就要搭配便捷的交通路網、便捷的服務機能,包括學校市場醫院,各種生活服務,讓居住者身處便利。 再來,提高蓋農舍的門檻,排放水的標準要嚴格,目前市區羅東跟宜蘭納入汙水下水道系統,那這些農舍沒有在這些汙水系統裡面,希望農舍既然要在這邊蓋,排放水要達到農田灌溉用水的標準。再來,因為宜蘭是一個多雨的地方、沖積扇的平原,現在極端的氣候要讓其承擔環境開發的責任,譬如說,原來這個水田是可以幫忙裝這麼大面積的水,所以這麼多面積加起來就可以裝得更多,那開發後填充後,希望土地可以做好基地保水,所以現在也正在推動生態淨化池的自治條例,將來除了排放水要有一定的標準,基地裡也要有自我的保水、不要留到空間裡去。 總體的空間自養、區域計劃、敏感的地方連蓋農舍都不行。除了管裡還要靜一不做輔導措施,這些都是將來要努力的方向。以及宜蘭首創狗屋農舍,要達到一定面積才蓋,不要讓農地變成炒作工具。 Q:在公共建設上,您所把持的原則與建設的重點。
A:「一塊錢要當三塊錢。」 用在公共建設上宜蘭一像有幾個重要的傳統,第一個,品質優良、堅守品管;第二個,長遠規劃、不急就章,慢工出細活,在這樣的一個準備上,這幾年推動的風雨操場,不是隨便蓋的,我們就讓建築師跟學校跟在地家長去尋找他們需要的,融入在地風格。 再者,宜蘭的公共工程,一塊錢要當三塊錢用,治水就要兼顧景觀,不只有水泥工程也把親水跟相關的環境條合都考慮進去,所以治水工程,河川局跟縣政府就有競合關係,所以在做自行車道為什麼我們可以堆的這麼順,在做河川整治的同時就把兩岸的水防道路考慮進去、植樹考慮進去、自行車的佈道、休憩點也考慮進去,當然這些原來合定給你的只是治水工程,可是我們現在可以配合的部分就一次到位,不會說堤防工程做完再來加一次甚麼工程,做了三次,那個很多重覆浪費的就多餘,民眾也覺得一次工程做完,在品質內容上強調這一點。 想幾米廣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這幾年很節制地希望利用閒置的資產、活化再利用,賦予它文創的內容、導入精彩、可親近的互動式內容,這樣我們公共建設不是說可以花很多錢蓋很豪華的東西但是沒人要去,強調人文特質、適地性。 任何的公共投資都有可以發揮在地的效益,就不單只有投資、回饋民間跟財政就是一個好的資產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