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救低迷經濟 法政府修左傾路線

中央商情網/ 2014.10.19 00:00
(中央社記者曾依璇巴黎特稿)內閣改組顯示歐蘭德政府執意略過左派異議,選擇不那麼左的中間路線。對法國總統歐蘭德漸失耐心的選民和虎視眈眈的右派,都在等著看他如何做完剩下的任期。

今年8月25日,法國總統歐蘭德(Francois Hollande)在西部外海小島賽恩島(Ile de Sein)上,為巴黎光復紀念70週年致詞。當歐洲逐漸從多年來的經濟泥沼中脫身,法國卻毫無起色,這個場合本應是法國最高領袖再次向民眾信心喊話的機會,卻被一場大雨搞砸。

歐蘭德演說的場地,不知何故沒有搭棚,沒有雨天備案,幕僚未替他準備雨衣,也沒人為他撐傘。雨下得不小,一國領袖竟就這樣在全國轉播的電視上,呈現出頭髮凌亂、眼鏡沾滿水珠、西裝濕透的樣子。

當天,總理瓦爾(Manuel Valls)宣布辭職,內閣必須重組。這是歐蘭德政府半年來的二度內閣重組,於是這天民眾對總統的印象,正好就是那隻一臉敗相的落湯雞。

不只是印象而已。過了幾天,媒體民調顯示,民眾對歐蘭德的信心度(支持度)僅剩13%,成為戰後最不受歡迎的法國總統。

出身左派社會黨的歐蘭德於2012年競選時,靠著「平凡先生」的樸實形象和典型社會主義的牌,打敗高調浮誇的前總統沙柯吉(Nicolas Sarkozy)。但上任兩年來,歐蘭德未能降低失業率,經濟也未見成長。

這次內閣改組的原因,源自當時的經濟部長蒙特布赫(Arnaud Montebourg)和教育部長哈蒙(Benoit Hamon)先後對媒體批評政府撙節政策。瓦爾不滿閣員放話,曾說「他們不走,就是我走」,導致壽命不到半年的瓦爾內閣重組。

自家人公開表達不滿,顯示左派內部對歐蘭德的怨氣已到一定程度。

同屬左派的EELV(歐洲生態綠黨聯盟)政治人物杜芙洛(Cecile Duflot)和極左派大老梅蘭雄(Jean-Luc Melanchon),都對政府無能挽救經濟困頓不滿。

瓦爾重組政府、徵詢左派人物意見時,EELV決定不加入,極左派中也只有陶比拉(Christiane Taubira)續任法務部長。

同是左派,意見卻逐漸分歧。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左派內部也開始討論是否應改變方向,尤其在經濟議題上,出現意識形態危機。

左派陣營中,有的支持歐蘭德,認為應順應潮流,開放自由貿易,改走社會自由主義路線;也有的批評歐蘭德降低公共支出、減稅,悖離社會主義路線和競選承諾。

左派自傷元氣的同時,右翼聲勢卻漸漸壯大。尤其極右派民族陣線(FN),在今年歐洲議會選舉拿下26%的得票率,遠勝社會黨的14%,黨主席瑪琳雷朋(Marine Le Pen)更於近期民調中,被看好代表右派參加下屆總統大選。

保守作風的人民運動聯盟(UMP)和民族陣線趁內閣重組之際,藉機提出解散國會、重新選舉。若真重新選舉,社會黨很可能大敗,歐蘭德的施政更必須受右派牽制。

新的內閣中,除了點燃導火線的蒙特布赫和哈蒙外,文化部長菲里佩提(Aurelie Filippetti)也自願離職,其餘都留任。

在「瓦爾二代」政府中,三名新上任部長的共同特色是年輕、時髦、聰明,與政府同一陣線。

新任經濟部長馬卡龍(Emmanuel Macron)今年才36歲,就必須想辦法重振法國萎靡已久的經濟。在政壇,他有個外號叫「艾里賽宮的莫札特」,不難想見他在年輕一輩政治人物中特別受期待。

在成為歐蘭德政府一員之前,他曾是瑞士愛德蒙得洛希爾集團(Rothchild)銀行家,對企業友善的背景讓左派內部頗有微詞。

法國首位女性教育部長瓦洛貝卡森(Najat Vallaud-Belkacem)有著短髮大眼的幹練形象,同樣36歲,生於摩洛哥,是移民後裔,來自回教家庭。

在她執掌下的教育部,可望提升教育領域的性別平權,還必須確保今年開始的教育改革順利執行,包括最受爭議的小學生每週多上半天課的新措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任文化部長佩勒林(Fleur Pellerin)也有移民背景。她出生於南韓數月後就被法國人領養,在大巴黎地區長大,今年41歲。她的母親說,佩勒林4歲時,只花了三個月就學會閱讀。

綜觀瓦爾二代政府,他的堅持改組以及蒙特布赫去職,至少顯示歐蘭德政府的經濟政策不容說三道四,也更顯出歐蘭德與瓦爾執意略過左派異議,選擇不那麼左的中間路線。

這可能是歐蘭德所剩不多的魄力表現,對他漸失耐心的選民和虎視眈眈的右派,都在等著看他如何做完剩下的任期。

過去的左派政治領袖,幾乎都留下了一個社會主義的改革標記,例如前總統密特朗(Francois Mitterand)任內提高工人薪資、縮減每週工時到39小時;前總理喬斯班(Lionel Jospin)更進一步實施每週35小時工時制。

但歐蘭德將會留下什麼呢?他的任期已經走了幾乎一半,目前卻還看不出來。(詳細內容請參閱全球中央雜誌10月號)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