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臺灣觀點:「一國兩制」是大陸與臺、港的歷史鴻溝

中央廣播電台/臺灣觀點主筆群 2014.10.07 00:00
香港以非暴力抗爭的姿態,向北京的政改方案發起了「遮打革命」。遮打,就是雨傘,這一場以「遮打」作為政治圖騰的民主抗爭,無疑飽含著臺灣的血液,而其成敗,自然也被看成臺灣前途的預示與垂範。

這場抗爭引起全球媒體競相報導,而其中最熱切的,正是臺灣。臺灣之所以關注,是沿著兩條政治臍帶所產生的:其一、當然是「一國兩制」。眾所周知,「一國兩制」最早是為臺灣而提出的,鄧小平在1982年1月首次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說法,是「一國兩制」的濫觴。而當時正逢中英談判香港主權移交,「一國兩制」率先套用於香港,從此主宰了香港的命運。而香港的「一國兩制」就彷彿成了臺灣的試驗場、以及預告片。

其二、香港的民主追求又是以臺灣作為典範,甚至是直接取經於臺灣。「雨傘革命」的主導者,學生是重要主體,而「學聯」與「學民思潮」,都曾私下與今年4月落幕的「太陽花運動」的核心人士,有過抗爭經驗的交流與傳承。雖然中共如今在兩岸關係的表述上,盡可能地隱去「一國兩制」這個臺灣社會深覺刺眼的字彙,而改以「九二共識」、「和平發展」當成門面,但「一國兩制」卻從未脫離其論述的核心地位。

這些現實與歷史,是臺灣網路上出現「今日香港,明日臺灣」標語的背景,而這也正是臺灣社會內心最深處的憂慮。雖然臺灣並不可能真正屈服於這個框架之下,但香港走過的每一個足印,都仍將被臺灣視為一種潛在的命運展示。

而倒過來看,正由於這種預示與垂範的作用,反倒使得臺灣成為香港的「保護者」,既要向臺灣垂範,北京就不能使用粉碎與壓制的手段,去對付民主呼聲,否則「一國兩制」的聲譽將立時瓦解,而淪為一套騙術與謊言。由此可見,臺灣、香港,已因「一國兩制」與「民主」這兩個元素,形成某種同繫一命的共同意識,兩個社會都以「民主」作為最高追求,卻又同時面臨了「一國兩制」的考驗與壓迫。

大陸全國人大在8月底通過的所謂2017年政改方案,香港社會將之描繪成「落閘」、「篩選」,是「假普選」,並進而發動罷課、占中與占港,不能不說與多次見證臺灣的政治抗爭以及最終發生政黨輪替的歷史事實有關。臺灣之於香港,是扮演著民主先驅的角色;而香港之於臺灣,則是「一國兩制」實已破產的明確揭示。

就此而言,「遮打革命」不僅意味著香港與大之陸間的裂縫加深,實際更是直接拉開了臺灣與大陸的心理距離。這種徒具形式、受到操控的選舉制度,不只是被香港嗤之以鼻,更在臺灣變成了「和平發展」、「兩岸一家親」這些美麗詞彙的照妖鏡。既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都能變質為「假普選」,「和平發展」也可能變調為「和平併吞」。

因此,「一國兩制」與「民主」不只是連結臺港的政治臍帶,還將成為未來兩岸關係中相互對峙的兩個堡壘與概念,中共向臺灣強行銷售「一國兩制」,而臺灣則以「民主」誓死抗拒。過去這種對抗是隱形的,藏匿在表象之下,它的表面塗著「和平發展」、經濟合作這一類的顏料,讓人不感覺它的尖銳矛盾;但「遮打革命」後,兩者的對抗很可能檯面化。

就在香港學生發動罷課,情勢逐漸升高之際,習近平藉著接見台灣統派團體的場合,將胡錦濤執政後期已逐漸不談的「一國兩制」又搬出來,似乎是宣告中共鷹派立場的抬頭與重新崛起。如果北京的確有意在姿態上轉趨強硬,可能讓今年三月突然暴起的太陽花學運所代表的急進台獨勢力,有機會成為主導台灣內部政治的急先鋒;那麼馬英九執政之後出現的兩岸和解時期,可能迅速落幕,而衝突對抗可能再度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

北京應該體察,「一國兩制」是大陸與香港、台灣之間的政治、歷史鴻溝,絕不能繼續死守。它不只是陸、港的矛盾,甚至將把兩岸關係纏入死結。中共應該丟棄馬列、毛鄧教條,擁抱民主大潮,台、港人心才不會一去不回頭。

(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