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 11月登台

民生@報/陳小凌 2014.10.07 00:00
圖說: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牛耳藝術提供。

【文/陳小凌】馬友友的絲路計劃行經15年,以面貌各異的數百年傳統為後盾,融合與激盪下的音樂,為眾多樂迷開啟世界和平的夢想起點。睽違四年,今年11月再度回到台灣,6日在台北國家音樂廳、7日高雄至德堂,再次跨出世界音樂之旅的一大步。

人到中年,馬友友說:「在所有事情裡,我最感興趣的莫過於去發現是什麼令人們動起來。」今年59歲的他,始終保持對音樂源源不絕的熱情,不僅依舊活躍於舞台上,同時投身藝術文化的教育和提升;為了增加藝文預算,在國會殿堂上用音樂感動政治家們,除此之外也不忘演出,不斷進行用音樂消弭歧見的實踐工作-1998年,發起了「絲綢之路」( Silk Road Project )計劃,這是一個非盈利組織,致力於讓全世界的音樂家聚在一起合作。

馬友友認為絲路就像是古代的網際網路一樣,它加速了全球化的科技革命與文化交流,而他的「絲路計劃」以天涯若比鄰的工作理念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藝人與聽眾之間的距離。以探索音樂與人心融合的同理心起源,才是馬友友絲路計劃初衷。當創意不斷地因撞擊而產生的改變,「即興」與「作曲」的分野,在絲路合奏團音樂家間悄然發酵。

「創意,來自於不同群體的交集。音樂表達的是我們心裡最珍貴的思想與感情。如何把古典的音樂變成今天活的東西,如何用音樂表達出真實的東西?能不能找到一種溝通,傳達給別人?」因此,絲路計畫成為馬友友實踐夢想的種子。數個圓圈交集處,就是創意產生的源頭,激盪而成的概念,正是馬友友絲路計劃的起點。

在過去十幾年間,這些絲路藝術家們以各種組合在歐洲、亞洲以及北美的絲路計劃音樂會和音樂節上呈現了形式各異的演出,他們的藝術常常涵蓋及混合了西方以及非西方的古典、民間和流行音樂。睽違四年,馬友友與絲路合奏團終於再度訪台,展現東西方音樂融於一體所另外創造出的風貌,將帶給觀眾有別於以往的音樂體驗。

馬友友從4歲就開始拉大提琴,除獲葛萊美獎之外,更贏得許多特別成就獎與肯定,1978年獲得美國古典音樂家最高榮耀的「艾維費雪獎」(The Avery Fisher Prize),2001年獲得美國總統所頒發的國家藝術勳章。馬友友連續在2006、2007兩年獲選擔任聯合國的和平大使,2009年1月應美國總統歐巴馬之邀,在就職典禮的音樂會上,參與約翰威廉斯所領軍的四重奏演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