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拒當魯蛇!「腎」利人生先控血壓

華人健康網/記者駱慧雯/台北報導 2014.10.02 00:00

你是人生「腎」利組嗎?社會競爭壓力大,許多人力拚成為勝利組的一員,長期承受壓力、飲食油膩、缺乏運動,造成國內超過7成民眾屬於高血壓危險族群。醫師提醒,高血壓不僅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會導致腎臟病變,且引發惡性循環。若拒絕當個魯蛇(loser),千萬別忘了做好血壓控制和腎臟保養。

90%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若不積極治療或控制不當,會導致慢性腎臟病變。

高血壓∞腎臟病 惡性循環更損健康

耕莘醫院腎臟科醫師盧國城表示,高血壓和腎臟病都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彼此具有共病性。有些患者是先有高血壓,特別是90%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或不明原因性的高血壓,若治療時控制不好或根本從不治療,心血管長期承受壓力,連帶影響腎血管的血流和腎臟排泄,尤其是合併肥胖,極易導致蛋白尿和腎臟病變。

若是惡性高血壓,收縮壓突然超過180-200mmHg以上,患者較易陷入心臟衰竭和急性腎衰竭的致命危機中。若是慢性高血壓,雖然惡化進程較慢,但若合併有高血糖、高血壓或高血脂症,生活作息不規律、經常抽菸喝酒,長期也會加重腎臟實質發炎和纖維化,導致腎小管和腎絲球的病變。

然而腎臟本身的病變也會造成高血壓,且彼此形成惡性循環。舉例來說,缺血性腎臟疾病,或是膽固醇過高造成的腎動脈硬化和狹窄,都可能激活腎臟血管張力素,造成腎臟調節電解質、水分和鹽分的能利下降,進而導致高血壓。而因糖尿病、紅斑性狼瘡、慢性腎絲球病變等疾病造成腎臟實質性病變的患者,也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

盧國城醫師表示,對高血壓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降血壓藥物不能僅有穩定血壓的效果,更要能保護腎臟功能。(攝影/駱慧雯)

研究:血壓減5 mmHg ,心肌梗塞少12%

高血壓控制的好,可大幅降低慢性腎臟疾病的惡化速度,也能降低腎臟病患者罹患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2013年英國醫學雜誌《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曾刊載一篇Vlado Perkovic博士的研究,內容提到慢性腎臟病患者每降低收縮壓5mmHg,可減少未來發生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達12%。

不過,國內不少人存有長期吃降血壓藥物會傷腎的錯誤觀念。盧國城醫師表示,降血壓藥物多經肝腎代謝,多少會增加肝腎負擔,但如果高血壓不治療對腎臟的傷害是100分,除非患者有藥物濫用、血壓控制不當的情況,否則正常使用,藥物本身對腎臟的負擔可能不到0.1分,相較之下,正確使用降血壓藥物的作用是「利遠大於弊」。

降血壓藥物利>弊 兼具保腎成趨勢

盧國城醫師表示,對高血壓合併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降血壓藥物不能僅有穩定血壓的效果,更要能保護腎臟功能。常見降血壓藥物,例如利尿劑、鈣離子阻斷劑或直接血管擴張劑,主要藉擴張和鬆弛血管來調降血壓,但長期規律服用卻會造成心血管內血容量和心臟血液輸出量的增加,有可能加重心臟的負擔,也有機會增加腎血管和腎絲球的壓力,而加速腎絲球硬化、腎功能惡化。

因此,目前近幾年慢性腎臟病患者較常使用的第一線降血壓藥物,除了必備的利尿劑,還包括針對RAA系統(腎素-血管張力素)進行改善的ACEI/ARB型藥物,調降周邊血管的血壓、減輕腎絲球的壓力,對腎小管又有輕微利尿的作用,可避免血管內血液容量增加,同時達到保護心血管和腎臟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ACEI/ARB型藥物仍有適用對象的限制,若年紀超過70歲以上、長期依賴血管張力素的患者、冠狀動脈疾病嚴重者、高膽固醇病史達20至30年者,用藥都要特別小心,以免出現惡性併發症。

文章連結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0/2031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