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茶‧踏歌‧照葉林 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亮點

民生@報/陳小凌 2014.09.25 00:00
圖說:台灣阿美族歌舞。傳藝中心提供。

【文/陳小凌】以臺灣為核心,透過藝術表現打破國界疆域,串連亞太區域傳統藝術文化交流的亞太傳統藝術節,今年首度以「東亞半月弧─茶‧踏歌‧照葉林」為主題,邀請泰國、日本、韓國濟州島、廣西與台灣等同屬於該文化生活圈內的國家或地區藝術團體參與,展現東亞半月弧文化帶共通的常民生活風貌與傳統藝術特徵。

策展人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吳榮順指出,日本民族學與人類學家佐佐木高明、藤井知昭等學者在1980年代所提出的「東亞半月弧─照葉樹林文化帶(Lucidophyllus Culture Belt)」一詞,這塊月牙型的區域,由尼泊爾、東南亞及中國大陸西南,東順沿著茶樹的生長,途經臺灣至韓國濟州島,終止於日本。此區域的傳統藝術,除了踏歌與歌垣的多樣性之外,更特殊的是,它以喜馬拉雅山邊境為延伸,從陸地到海島形成了一個「東亞半月弧」的特殊文化帶。

臺灣位處照葉樹林文化帶的中心樞紐之地,不但串連了東亞半月弧的前緣(東南亞)和東亞半月弧的後境地帶(東北亞),民族的多樣化、文化帶內共同的生活方式(茶飲文化和高腳屋住居)和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踏歌、對歌、複音),都在臺灣漢族和原住民族的歲時祭儀和生命禮俗中體現。種茶、採茶、製茶、喝茶、茶歌相褒對唱等,也是臺灣漢人常民生活不可或缺的生活經驗;使用竹器、生漆、走婚、干欄式建築、男女對唱情歌、使用踏歌與複音等東亞半月弧的的生活印象,更完全體現在臺灣原住民族的常民生活與傳統藝術當中。

2014亞太傳統藝術節自10月23日至26日在宜蘭傳藝園區盛大展開,活動以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活藝術(高腳屋、燒陶藝術、織繡)和傳統表演藝術(原住民踏歌和複音藝術)為核心,藉臺灣排灣族、阿美族以及噶瑪蘭族三個族群,串連起東亞半月弧前緣的泰國卡倫族、廣西苗族與侗族,後境的韓國濟州島七摩里堂靈登巫儀、日本北九州西川流傳統歌舞伎,各自拿手的踏歌、情歌對唱與複音藝術外,藝術節亦同步規劃高腳屋、茶文化、工藝展示與互動、藝術市集等,展現東亞半月弧文化帶共通的常民生活風貌。

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表示,今年適逢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轄下的國際區域型博物館專業委員會(ICR)在臺辦理,故特於藝術節期間力邀ICR近四十名會員,前來宜蘭傳藝園區參訪交流,透過跨域整合、國際鏈結的整體概念,延伸亞太傳統藝術節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促進藝術節對外幅射的力度。而臺灣戲曲中心於2016年正式開放後,藝術節更將以宜蘭、臺北「雙園區」概念延續拓展國際視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