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欄/台灣人愛談的趨勢,不過是一種趨炎附勢

蕃論戰/陳妤寧/專欄 2014.09.24 00:00
  也許你不太願意承認,不過其實台灣人民和政府之間有挺多相似之處的,其中之一便是熱愛談「趨勢」,也不認為其中有何不妥。但在我看來,趨勢說到底就是一件「大家都在做的事」,盲目跟隨潮流,再偉大的趨勢拆解後不過是台灣人的趨炎附勢。   從綠能、文創、雲端、App、Big Data、開放資料、社會企業、虛實整合、軟硬整合、智慧機器人......這些熱門詞彙從政府辦研討會、媒體雜誌出刊、學生寫報告,各種場合間頻繁出現,已然成為一個養成發燒詞彙的共榮生態系。每當報章雜誌塑造出下一屆趨勢寵兒,便會隨之誕生雨後春筍般的「專家」,言之鑿鑿的引用數據和國外案例,說明這是台灣必須要趕緊跟上的國際趨勢。   但其中未曾提及台灣的現有「脈絡」和未來「願景」是否符合這項趨勢:我們沒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和問題意識,我們看見別人說什麼好,心裡就慌;我們大量的談論,卻往往是些沒有實質意義的討論。所謂沒有實質意義的討論,便是從不從反面去思考這件事情存在的價值或必要性,而這支概念股缺乏具有建設性的批評時,他的概念即使再好,未來也很難獲得進步。我們希望台灣五十年後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可以提高到幾十趴?那麼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替再生能源擦脂抹粉、報喜不報憂地希望更多大眾擁抱「不可質疑你的綠色能源」教派,而是應該用一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找出可以讓再生能源更有效的根本問題何在。   台灣人做一件事情,通常只因為大家都說這個一定會紅。   這個例子可以從大學選科系時顯著的呈現,自然組填電機系,社會組填法律系,而在申請自傳中,千百萬份都在洋洋灑灑陳述該系領域有多麼偉大、是未來不可抵擋的趨勢。試問,這哪一點向面試官解釋到了你比其他千百萬人更適合唸這個系?   如果你想走一條沒人走過的路,台灣人的反應大概是:「又還沒人在這條路上成功過,這樣選不太好吧。」   我曾訪問過一位地球科學的大學教授,他說:「如果我們研發了一個歐美日本都還未曾研究的項目,台灣人的反應會是:『你研究那個幹嘛啊,又沒人在管那個。』;相反地,如果歐美日本發展出一項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台灣人便會嚷嚷著說:『你看人家都弄出來了為什麼我們沒有,我們必須趕快跟上!』」   這樣古怪的矛盾,或許是台灣和其他亞洲人所共有的焦慮。我們必須依靠別人的肯定來感受自己的驕傲。這也是為何我們這麼重視外國人(白種人)如何看待台灣-優則驕傲之,劣則羞愧之。道理大概就如同韓國偶像舉辦演唱會時,攝影鏡頭必去捕捉台下外國粉絲(白種人)瘋狂尖叫的片段,心中隱含的是種「連外國人都為我們瘋狂呢!」的驕傲心理。   以自己出生成長的土地為傲並無可恥,趨勢本身亦是何罪之有。但台灣人必須停止迷失在趨勢漩渦之中,先了解自己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團隊、作為一個國家時的優勢和劣勢是什麼。如果你希望將台北市打造為國際金融中心、或是國際度假勝地,前後兩者的發展策略必然迥異。台灣的人民和領導者,都必須停止用一個詞彙的火紅程度,來決定我們的城市和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