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丁肇中研究:暗物質可能存在

中央社/ 2014.09.19 00:00
(中央社記者江今葉布魯塞爾18日專電)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今天發表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宇宙射線在高能量時會出現新的反電子源,並精確測出反電子分率隨能量增加的增速,有可能證明宇宙暗物質確實存在。

丁肇中今天在日內瓦歐洲粒子物理中心(CERN)發表最新的高能量宇宙射現電子與反電子研究成果。

他表示,「阿爾法反物質太空磁譜儀」(AMS)分析國際太空站(ISS)測得的410億件初級宇宙射線,並測量能量在5億到5000億電子伏特的反電子分率發現,在80億電子伏特時,反電子分率會開始快速增加,顯示有新的反電子源存在,並精確測出此一增加速率,發現並無明顯的尖峰存在,反電子分率也是各向同性,強烈顯示高能量的反電子可能不是來自某些特定方向。

丁肇中表示,精確測量反電子分率對瞭解暗物質的來源十分重要,暗物質的本質,只會反映在反電子分率多出的特徵上。

這項研究已經確認第一到第四特徵,與質量在1兆電子伏特量級的暗物質粒子(超微中子)的存在相符。AMS正在研究第五項特徵,亦即反電子分率在轉折點上的下降速度。

丁肇中1995年開始主持AMS實驗計劃,2011年成功將AMS送到太空站,進行暗物質研究,尋找反物質、暗物質與宇宙射線的起源。包括歐洲、美洲與亞洲在內共15個國家參與AMS建造與研究,

台灣也參與這項計劃,並且是AMS亞洲監控中心所在地,由中研院院士李世昌,以及中央大學教授張元翰、中研院副研究員灰野禎一主持,對偵測器建造與當前的數據分析做出主要貢獻。1030919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